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与实践

时间:2022-08-18 11:15:11

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与实践

[摘 要]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对外招聘时明确提出应聘者必须具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为何用人单位招聘时会提出这样的经验要求呢?如果每个用人单位均有类似要求,那么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将如何就业呢?他们又该如何获取初始经验呢?在这种背景下,构建“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重回校园―回归社会”的弹性培养模式,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比较强的应用型大学生。

[关键词]应用能力 弹性学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63-03

美国联合投标大师、Brazen Carrerist(猎头网站)的建立者特兰克(Penelope Trunk)先生近日在网上公开建议“年轻人重新思考大学的价值,并把重点转向实习工作上”。他认为:“85%的大学生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来获得一个学位。”虽然他的观点有点绝对,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大学的作用,但不可否认“找到好工作的最佳途径就是大量的实习”这一论点还是很有道理的,而且也点出了很多年轻人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学的各种资源来吸收知识,以便应用于今后的事业的现象。

纵观我国目前高校的“产品”,不难发现大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渠道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只看不用流于表面,对外面世界真正需要的知识技能状况没有深究,容易陷入盲目自信的状态,自视甚高。而进入社会以后,大学生们才发现所学的知识太浅薄,无法承担高精的工作,文不成武不就,又容易陷入茫然自卑的状态,空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是悔之晚矣,让大学这段学习精力最好的时光白白流失,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基于高校和社会相对比较割裂的状态,笔者试图构建以高校为主导的、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重回校园―回归社会”的弹性培养模式,加强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共同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比较强的应用型大学生。

一、大学生应用能力的现状

曾经有人戏言大学生一般具有四个认知阶段:“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认为自己知道,大四后悔自己不知道”。因为应试教育,我们专注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忽略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因为高校的相对真空,所学的知识短期内无法在实际中应用,学生们无法准确判断所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学习的动力不足;因为学习知识方式的只听、只看而不用,瞬时记忆可达70%,长期记忆只能留存20%,四年的时间在知识记忆面前已经长到足够忘记。所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磕磕碰碰,掌握的知识得到应用的不多,要用的东西掌握不多。社会上也出现了“大学无用论”的说法,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也只是希望获得一张文凭、一个学位。

如何更好地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近年来,我国高校一直倡导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实践课时,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尽快地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了解自己“所有”与“所用”之间的差距,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针对性,并及时修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更快地成长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突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实践中理论灌输式教学仍旧占据主导地位,实践教学时间少、形式单一、流于形式,可想而知,效果并不佳。

二、弹性培养模式的理论阐述

基于高校和社会相对脱离,学生学习与社会实践相对割裂的状况,笔者结合近些年产学研的大力发展,试图构建以高校为主导的、用人单位积极参与的“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重回校园―回归社会”的弹性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是基于弹性学制的基础而产生的。

弹性学制是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一定幅度内延长或缩短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它是一种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集导师制、选课制、学分绩点制三位一体的具有较大灵活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连续学习、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多种方式,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缺乏的知识选择、调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地点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打破高校和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的沟壑,让学生可以先行学习理论知识一段时间,再进入社会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实习、实践,了解自身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明确今后学习的方向。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可以分阶段完成,保证学习的时效性、动力性和针对性。

三、弹性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高校教育与高中教育不同,从完全的基础课程中脱离出来,进入相对比较专业的领域。大学生们在高校学习的知识和今后的职业、成就密切关联,同时因为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的过渡性、可塑性和可变性,我们需要为他们提供选择和修正的机会,进行分阶段学习、工学交替,方便他们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领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重回校园―回归社会”的弹性培养模式就能够为大学生们提供适时的选择和修正的机会。

1.基础学习阶段,花费2-3年的时间,让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们在所选的专业下进行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这是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条件。理论知识是专业的理论体系,是前人总结出来已被社会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知识。专业知识是培养实践能力的基础,利用有限的时间多学习,是当代大学生最明智的选择,只有“厚基础”,才能“宽口径”,才可能有更好的选择机会。

2.实习实践阶段,应用能力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完成了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利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进入与专业比较匹配的社会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实习和实践,以期巩固第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并在观摩实习的同时,了解进入本专业领域所需要学习的更专业、更高精的知识技能。实习和实践既能避免学生闭门造车的局限性,也能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更能锻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以后进入职场、成就事业抢占先机。

实习实践阶段,学校宜与相关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合作,一来可以弥补学生实习资源的不足,二来也请企业为实习学生配备指导老师,引导学生们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科学的实习,并积极思考所学知识与所具备能力之间的关联和差距,关键是要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如何有效应用知识,进而找出下一阶段的集中理论学习的努力方向和学习重点。

3.专业提升阶段,允许实习结束转回学校的学生进行课程的选择性学习。此时,为学生配备的进行课业指导的班级导师与实习归来的学生进行深度的会谈,了解学生实习归来的感受和将来的职业规划,对他们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实习期间所了解的行业前景,决定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并根据自己现阶段知识和技能的欠缺,参照导师的指导意见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储备更精深的知识,为回归社会成就事业进行最后一轮的冲刺。

专业提升阶段,学校必须配备高水平的师资和足够的教学设施。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校在校园网络平台上上传选修科目的老师的讲课视频,对该课程进行系统和概括性的介绍,方便学生识别和选取。

在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出外实践的时机和次数,及时了解社会的走向,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因为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与他们以后的职业和成就紧密关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性必定大大增强,学习的效果自然不是填鸭式的教学所能比拟的。

四、弹性培养模式的配套措施

实行弹性培养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从教育思想到教育管理的一系列改革。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联动,形成一个知识深厚储备、知识有效转为能力的社会大环境。

(一)家长要放手,在可控的范围内尽量放手

比如,做一件事,让孩子去做,可能只能打30分,家长不满意,便代替孩子去做,当时事情的效果可以打90分。但请家长注意,这90分,永远是你的90分,而孩子仍然是0分。如果,你让他去做,用他不反感的方式指点一下,这一次可能只是30分,下一次就有可能是60分,再下一次可能就是90分,甚至比你做得更好。

所以,家长要学会聪明地示弱,把机会让给孩子,并及时鼓励和肯定孩子。要学会把舞台适时地让给孩子,让他们任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学校要引导,在科学的范围内合理引导

在弹性培养模式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短不一,连续或间断各异,学生按照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选择课程和时间。学校必须配备动态的班级管理方式,或者实行更机动的分散学习制度,具体要做到以下3点。

1.实行机动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决定何时申请毕业和学位。

2.优化课程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

3.创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因为弹性培训模式在时间和方式上的机动性,对学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讲课视频要上传到校园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识别和选取,教师就面临着选课和选师的双重压力,如何提升任教课程的吸引力,进行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的提升就刻不容缓了。

此外,弹性培养模式要求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课程安排多样化等,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熟悉新的管理制度,沉着应对更为复杂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形成有利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运行机制,保障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其实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也就不能发挥;没有能力的培养,也只是“高分低能”的机器产品。有了知识,我们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特有的能力;有了能力的不断积累,我们就可以通过联想构架和本身的经验来更好地学习知识。所以笔者构建“走出校园―进入社会―重回校园―回归社会”的循环培养模式,也正是希望以高校为主导,联合众多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将这种弹性循环培养模式落到实处,实现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互利共生”,培养出更多更能独当一面的理论功底扎实、动手和创新能力强的社会所需的高校大学生。

[ 参 考 文 献 ]

[1] 庄军,邓宏兵,蔡靖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性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 赵琦.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问题浅析[J].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4(2).

[3] 杨慧,俞安平,恢光平,曹洪.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

[4] 刘凡丰.美国研究性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5] 杨宁等.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加速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措施[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1(2).

[6] 肖阳.关于实施弹性学制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2).

上一篇:基于CDIO理念创新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下一篇:我国应急管理方向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