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发障发生率的比较

时间:2022-08-18 11:14:32

摘要:目的 观察患者在植入硬性晶状体和折叠晶状体后出现后发障的概率。方法 将2010年01月~2012年01月在太原康明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300例患者(300只眼)按照统计学随机数字表编码随机分为两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的硬性人工晶体的为第一组,植入丙烯酸酯材质的折叠人工晶体为第二组;对两组的手术前后视力、后发障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中, 丙烯酸酯材质的折叠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高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的硬性晶状体术后视力,丙烯酸酯材质组存在后发障的有98只眼(占32.7%),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组存在后发障的有192只眼(占64%)。结论 患者植入丙烯酸酯材质的折叠人工晶状体后发障发生率比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的硬性人工晶状体后发障的发生率低。

关键词:后囊膜混浊/并发症;晶状体,人工/外科手术;白内障/外科手术

后发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一种常见的白内障术后晚期主要并发症,它在临床上表现为后囊膜增厚混浊,对视力影响很大。后囊膜增厚混浊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有炎症反应、上皮细胞的增殖。对于致病因素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如术后前房非感染性炎性反应、年龄、人工晶状体(I0L)的设计及类型、手术切口的大小、撕囊的大小等;合并葡萄膜炎、青光眼、高度近视等眼部疾病影响后发障的发生率;另外,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疾病也可影响后发障的发生率[1-6]。本研究目的为在排除全身及眼部疾病的基础上, 分析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植入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后发障的发生率。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太原市康明眼科医院行白内障手术治疗的300例(300眼)白内障患者,年龄60~69岁,排除青光眼、葡萄膜炎、高度近视(+6.0 D)等眼部疾病,而且无糖尿病、高血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全身疾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的硬性人工晶状体,另一组植入丙烯酸酯材质的折叠人工晶状体,两组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

1.2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均由同一名医师完成,先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后,在11:00位做3.0mm透明角膜切口,注入黏弹剂后行5.5~6mm的居中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囊袋内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核,灌注/ 抽吸系统清除残余皮质,注入黏弹剂后,折叠晶状体经专用推注器植入IOL(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前扩大切口至6mm,用晶状体镊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清除黏弹剂,抛光后囊,并检查IOL完全居中前房形成,切口密闭好,指测眼压Tn,后结束手术,无菌敷料包盖术眼。所有患者均无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悬韧带断裂及皮质残留等手术并发症。术后第1d行裂隙灯检查无后囊膜混浊,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局部常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1.3检查方法 随诊观察两组患者白内障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后发障发生数量。后发障的诊断标准和观察范围:根据裂隙灯显微镜下的表现,按Oshika等对后发障的分级标准分为4级:O级:透明;I级:轻度混浊,眼底可看清,不影响视力;Ⅱ级:中度混浊,眼底部分可看清.影响视力;Ⅲ级:重度混浊,眼底完全看不清,严重影响视力。所有患者术后均由同一名专科医生进行后发障评估。

1.4统计方法

2 结果

2.1最佳矫正视力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w、3个月、6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之间比较术前和术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表1。

2.2后发障的发生情况(数量及比例) 完全没有后发障的有10只眼(占3.33%),存在后发障的有290只眼(占96.67%),其中丙烯酸酯材质的折叠人工晶状体组存在后发障的有98只眼(占32.7%),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的硬性人工晶状体组存在后发障有192只眼(占64%)。

3 讨论

后发障是一种现代白内障手术最多见的并发症,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对两组患者植入不通类型的人工晶状体,术后随诊一年丙烯酸酯材质的折叠人工晶状体组后发障的发生率低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质的硬性人工晶状体。

影响术后后发障的因素有:手术方式、撕囊大小、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及边缘设计等。Kruger[7]等研究结果表明,植入光学面边缘呈直角形的人工晶状体术眼后发障的发生率低于植入光学面边缘呈圆形的人工晶状体,与本研究结果相同。"无间隙则无细胞"学说表明人工晶状体与晶状体后囊膜贴附紧密,可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圆形边缘的人工晶状体和前后囊膜之间仍存在空隙,上皮细胞可以通过此空隙迁移至后囊膜中央部,引起后发障,出现视力下降。光学面边缘呈直角形的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与晶状体后囊膜贴附紧密,可以有效阻止上皮细胞迁移,后发障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一结果与Nishi 的研究结果一致,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直角边缘设计在预防后发障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上皮细胞突破了第一道防线,人工晶状体的材质就是防止后发障发生的第二道防线;根据Linnola等[8]提出的"三明治理论",植入囊袋内的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上移行长入的上皮细胞粘附紧密,形成一种"人工晶体后表面-单层HLEC-后囊膜"类似三明治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阻止上皮细胞进入到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进行增殖,从而阻止后发障的发生。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丙烯酸酯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黏附性强,所以在丙烯酸酯表面的这层"三明治"的"夹心"有较好的黏附作用,使"三明治"结构更坚固,从而减少后发障的发生。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粘附性较差,粘附少量的上皮细胞数量,较丙烯酸酯少,"三明治"结构不稳定,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能够进入人工晶状体后表面与后囊膜之间的潜在间隙,形成多层上皮细胞,导致后发障的发生。

综上,临床研究资料与本研究的推论一致,说明人工晶状体的材质及边缘设计影响后发障的发生率;具体为植入直角边缘设计及丙烯酸酯的人工晶状体后发障的发生率较低。

我们观察的病例植入PMMA人工晶体时扩大切口,对前房稳定性影响不大,所以不影响后发障的发生率。本研究数量有限,且时间只有6个月,一般情况下,术后随访的时间越长,PCO的发生率就越高。

参考文献:

[1]Schaumberg DA,Dana MR,Christen WG,eta1.A system aticoverview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J].Ophthalmology,1998,105:1213-1221.

[2]马瑾,邹燕红,梁珍,等.两种不同材料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发障的临床观察[J].眼科,2006,15:283.285.

[3]Hayashi K,Hayashi H,Nakao F,etal.Poa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Am J ophthalmol,2002,134:10-16.

[4]Oshika T,Tsuboi S,Yaguchi S,parative study of intraeculair lens implantation through 3.2 and 5.5 mm incision[J].Ophthalmology,1994,101:1183一1 190.

[5]Hollick EJ,Spalton DJ,Meacock WR,eta1.The effect of capsulorhexis size on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one-year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trial[J].Am J Ophthalmol,1999,128:271-279.

[6]张红言,施玉英,云波.不同人工晶状体材料及设计方式对兔眼后囊混浊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8,26:729.733.

[7] Kruger Aj.Schauerger J,Abela C.etal Two year results;Sharp versus rounded optic edges on silicone lenses[J].J Calaract Refract Surg,2000,26:566-570.

[8]Linnola RJ.Sandwich theory :bioactivity-based explanation for 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J].J Cataract Surg,1997,23(10):1939-1542.编辑/苏小梅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片和卡前列甲酯栓治疗药流的临床疗... 下一篇:36例Mirizzi综合征诊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