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完善我国进口策略再思考

时间:2022-08-18 10:57:23

新时期完善我国进口策略再思考

一、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口演变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进口贸易快速扩张。2000年我国进口额为2251亿美元,2010年增长到13948亿美元,增长了5.20倍。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迅速提高,我国进口额占世界总进口额的比重不断攀升,从2000年的3.39%扩张到2009年的7.79%。2003年我国进口贸易额同比增长39.9%,在世界进口国中的排序由第6位跃升至第3位,并一直保持至2009年。2009年德国比重为7.91%,与我相当,从发展趋势看,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已无悬念。尽管新世纪以来,进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形式的变化使我国进口领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一)进口相对不足引发巨额贸易顺差及一系列问题

自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各种入世承诺的履行,我国进口和出口以大体相当的速度同时出现了快速增长。然而2005―2007年间我国的出口增速明显大于进口,出口和进口的基数差距迅速拉开。2007年我国净出口额达到2622亿美元,较之2000年的241亿美元增长近10倍。尽管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受到国际需求急剧减少的冲击,出口增速低于进口,但是由于前期积累的基数较大,2010年我国的净出口额仍高居1831亿美元。这种长期持续的巨额贸易顺差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际关系方面带来一定的问题:主要的贸易伙伴表示不满,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贸易关系濒临恶化;巨额顺差结合长期增长的FDI以及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吸引的热钱,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连年攀升,从2000年1656亿美元井喷至2010年28473亿美元,增长了16倍①,这些都导致了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愈演愈烈,宏观经济运行也由此平添了不稳定因素。

近10年来,我国与贸易逆差国的摩擦呈现上升态势,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一直对我国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反应过于敏感,普遍采用了诸如反补贴、反倾销、特保措施、苛刻的技术标准等许多违背世贸组织原则和自由贸易精神的不合理的限制进口措施,制造和滥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急剧下滑、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个别国家将经济复苏缓慢归咎于我国贸易顺差的增长,因此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滥用救济措施等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从涉案企业和产品以及发展趋势看,欧美挑起贸易摩擦的迹象明显。

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令人民币饱受升值压力,尽管从2004年年末1美元兑8.2765人民币升值到2011年4月30日的6.4990元,但人民币汇率仍是一些国家向我国施加压力的借口。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国内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大于外币需求,从而产生外币相对贬值;跨国公司产业链的全球布局以及对我国FDI的再投资连年高涨,使得外币相对于人民币的需求较弱;同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下,特别是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使得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预期向好,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一步增高,反过来又加大了外资的流入,从而陷入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怪圈。而这种持续不断的升值及预期已经令我国出口企业不堪重负,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对外盈余也给国内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造成了巨大压力。人民银行为了稳定汇率和价格水平,既要满足外贸需要投放货币,又要不断通过冲销方式回笼银根,还要不定期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如此调控货币带来了诸多深层次问题:流动性中外汇的占款过大极容易诱发引致性的通货膨胀,严峻考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通过冲销回笼银根的紧缩措施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限制金融市场发展,影响业界融资需求;另外,超额外汇储备的持有成本与风险也在日益显现,我国持有外汇储备的结构导致我国面临着由于本币升值引起的实际债权贬值和国际货币发行国无节制的数轮量化宽松所导致的美元贬值将令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遭受严重损失。

(二)能源资源国内外需求与供给的激烈博弈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引致的能源资源的强大需求正与国外能源资源供给的卖方垄断及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激烈博弈,致使我国进口能源资源的成本一直过高,支付着高额的垄断卖方利润,这是我国进口领域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当前我国不断扩大的能源缺口主要由石油进口填补。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起,2010年进口达2.39亿吨②;我国能源的主要进口对象集中在中东、非洲、中亚等少数国家,当地多变的政治时局使得能源的生产和运输易受影响,因此进口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而另一方面结合美元价格日益波动、投机因素不断增多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震荡,对我国进口的造成强破坏效应。

在资源方面,我国主要资源品的进口也在逐年增长,进口占供应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即资源的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对国民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

无论是石油、铁矿石还是其他主要的进口能源资源来看,尽管我国在国际市场的采购量巨大,但是并未形成有效的买方垄断势力,反而明显受制于少数国家以及跨国公司的卖方垄断,议价能力较低,在这些领域的进口中屡屡受到严重的利益损失。这一点说明我国的经济实力并没有转化为关键物资的进口过程中的话语权以及谈判议价能力,这和我国作为进口的大国的地位无法匹配。

(三)技术进口面临发达国家限制

1、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依赖进口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性的产业尚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支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较少,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由于企业过去的技术储备少,基础薄弱,核心技术一直依赖性较高,因而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跨国公司掌握大部分通用标准、存在巨大的技术壁垒并对核心关键技术的严密封锁和限制,我国在承担加工贸易的过程中仅能够从事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而对核心的研发环节参与较少;这些都导致了我国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组件方面绝大部分还要依靠进口。

2、发达国家技术控制和封锁

一直以来,西方某些国家出于经济利益和所谓的国家战略及经济安全需要,对我国高科技领域进行严格的技术封锁。一方面,遏制高新技术对华出口,限制向我国转让高新技术或者高新技术中的核心内容,阻碍我国的技术进口与技术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设置高技术壁垒,并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由挑起争端,打击我国高技术产业。从目前我国技术进口的现状看,发达国家出口的基本是较为成熟的一般性技术和设备,对于核心关键以及前沿的技术,基本处于封锁和管制状态。受这些国家技术打压,我国在航空器、成套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先进技术进口问题上,付出了较高的经济代价。

(四)进口管理工作尚未完善

30年的出口高速增长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使得进口在无论是我国政府部门还是研究领域、抑或业界都被一定程度上的忽视了,因此,我国的进口管理工作也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1、进口战略尚未深入人心

从国际贸易实质属性看,出口是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形式输出本国的生产要素而服务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进口是输入别国的生产要素而服务本国家的经济民生。因而以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结构体现着贸易大国的特点,在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以进口为主的对外贸易结构则体现了贸易强国的特征(冯雷,2010)。但是,我国社会各界对进口之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尚未产生的足够关注,“重出口轻进口”、“重输出轻输入”、“重产出轻购买”的思想普遍存在,引进技术和设备未能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效结合,外购能源资源没有充分的话语权,宏观统筹、协调、组织的进口战略尚没有确立。

2、进口促进职能有待强化

近年来,我国进口管理工作日趋完善和灵活。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表示了国家对于进口工作的逐步重视,然而目前我国的进口管理工作特别是进口促进职能仍然较为薄弱,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外贸发展观没有及时转变,另一方面是由于体制因素的制约。因此,要与我国外贸战略的转变相适应,我国的进口管理必须加以调整,特别是要调整进口促进职能,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进口为经济发展服务。

3、跨部门进口协同管理尚待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对某些敏感商品的进口实行多头管理,由于国务院各组成部门各司其责,分头管理,在管理理念、评判标准和关注侧重点方面不尽一致,在实践中往往出现对同一事项形成不同判断的局面,给进口管理造成一定障碍,使得进口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出台相对滞后。随着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升级,进口管理将日益专业化,特别是技术进口方面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和统一,想要真正将进口转变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更需要进口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良性互动,因此部门间的深度协调和配合日益重要。

二、制定“新时期进口战略”的对策建议

完善进口工作要依据全球再平衡调整过程中我国转型升级的需要,制定并执行“新时期进口战略”,在谋求出口强国的基础上,通过改进进口管理工作,有效利用国际生产要素服务我国经济转型,实现以进口促进产业升级、保障资源能源安全、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推进贸易平衡。

(一)提高优势产品的国内市场竞争强度

由于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制成品环节已经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因而可以分步骤、分阶段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约束,并在多边和双边领域中,积极促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自由化,增强国内市场竞争程度,促进我国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生产效率,将资源集中于产业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力争在产品研发设计和国际渠道开拓方面使这些产业成为我国转型升级的先导产业。

(二)符合国际规则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积极运用WTO允许的贸易保障措施保护新兴产业,培育良好的竞争环境:充分保护新兴产业中重点企业的利益,随时接受这些企业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申诉,并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相关的规则;根据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程度及时调整限制类进口产品目录;对进口来源的重点企业和重点国家要密切监测和关注。同时在关税结构的调整方面,要降低新兴产业的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关税,增加有效保护率。另外,在全球平衡增长的大背景下,要在开放和保护之间寻求平衡,避免过度开放和过度保护造成技术创新激励不足和限制行业发展。

(三)加强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协调能力

从宏观角度,政府应当寻求更多的进口来源地,并通过外交手段等和进口来源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降低国际政治风险以及卖方的垄断势力。在中观层次,要提高我国资源性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培育具有较强实力的跨国经营的大型能源集团公司,增强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买方势力;同时支持大宗产品进口企业在自愿基础上实施“联合采购,统一谈判”,建立行业组织协调、企业联合对外的谈判模式,增强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和谈判议价权。微观层面,引导进口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并强化集中管理,鼓励企业运用长期合同、控股参股、套期保值等手段,努力规避市场风险;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推动建立国家储备、商业储备和企业义务储备相结合的重要资源储备体系;当前要重点建立国家支持的商业储备制度,进口国内短缺的石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保证资源的有效供给,规避市场风险,确保经济的安全运行。

(四)加强高技术产品进口能力

进口国际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生产,存在着拓展高技术进口“含金量”和增强国内企业和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注水”和“筑池”的治标与治本两个视角。一方面,加强贸易谈判力度,要求美、欧、日尽快放宽高技术出口管制;通过优惠进口信贷和进口担保等形式,支持符合《鼓励类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的关键技术和专用设备的进口,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引进的支持力度;完善引进技术的税收制度,调整外国企业向境内转让技术获取的特许使用费减免所得税的范围,制定引进技术在进口环节完税价格的确定和征税办法,鼓励企业引进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另一方面,以提高国内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将高技术产品进口作为企业技术研发的有机组成和基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加快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尽早摆脱对发达国家严重的技术依赖,提高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夯实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国内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等与跨国公司展开技术研发合作,逐步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和封锁。

(五)优化进口促进职能

加强促进进口的金融支持力度,通过政策性进口信贷、进口信用保险、进口担保等手段,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对最不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进口商品零关税范围;利用外资发展基金,加大进口促进的公共信息服务;举办进口商品展览会,拓展进口商品信息平台,做好公共信息的服务,加强公共信息披露,为国内外企业创造便利的贸易环境;全面梳理各种非关税措施,进一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放市场,改善进口环境;加强部门间进口管理的协同配合,形成高效联动的监管体系,使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进口政策相互关联,促进进口对我国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实现。

注:

①有关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数据来源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原油出口数据暂不可得,但2001―2009年我国原油出口均低于1千万吨。

(刘厉兵,1980年生,国家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外向型经济产业发展及其引致的信息化需求。,1982年生,首都经贸大学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

上一篇:关于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下一篇:施工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