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会取悦你自己 等3则

时间:2022-08-18 10:34:31

先学会取悦你自己

不知为什么,从小学起身边的人就不喜欢我,排斥我,所以我挺自卑的,总觉得自己很渺小,小得让别人无视我,遗忘我。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们接受我?

蓉 儿

记得以前读过一篇小说,写某人参加一次聚会,从头到尾未曾开口讲一句话,而聚会结束时满座居然无一人对此情形有所察觉,他很失落,觉得自己真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其实他大可不必自怜,更不用自怨,因为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被无视和遗忘的可能,那没有什么,有人正是因为怕被忽视才使劲儿表现的。谁都有害怕融入不了群体的担忧和恐惧。

我不知道你因何得出身边人都不喜欢你、排斥你的结论。如果你身上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招人烦的毛病,那是不至于被有意孤立的;当然如果有,你其实也就很难被无视了。我的猜测是,你大概是那种有点胆小敏感、主动性和表现欲不太强的孩子,别人几乎没有看到你有什么出彩的机会,所以也就很少把注意力投射到你身上。

你的自我感觉应该更好一些。人需要谦卑,甚至有一点小小的自卑也无妨,但同时还要有适度的自恋。电影《出水芙蓉》里有句著名的台词:“我长得很美,人人都爱我。”虽然听上去很有喜剧色彩,但人应该有这样的自信。一定要有这样的感觉,即觉得做这一个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自己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事情。你未必要拥有什么炫目的高光时刻,但你得确信自己是不比任何旁人差的杰作。哪怕别人不喜欢你或无视你(何况你的这一感觉不见得准确),你自己首先得喜欢自己,热爱自己。

你最好能通过一些小小“成果”的取得来暗示或证明自我的优秀,虽然这一点本来是不需要证明的,但对你有效。对谦卑有余而自信不足的你来说,与其带着批评的眼光从自己身上寻找所谓的错误,不如带着欣赏的态度多发现一些自己的优点;与其费尽心思让别人接受你,不如先学会取悦你自己,让自己带着一种愉悦、阳光、明朗的心境去跟外界打交道。你越是怯怯的,别人在你眼里就越可能显得有压迫感。匍匐在地,看到的是别人的脚踢起的灰尘。只有你喜欢自己了,别人才会喜欢你。

人生不会因家庭缺憾而沦陷

我念初一,学习成绩不错。可我耳边一直萦绕爸爸妈妈的争吵声,每次他们吵架,我都好害怕,心里总在想:不如从这个世界消失!这样就不会痛苦了。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我没哭,可是眼泪流下来了……我的心正慢慢冷去。真好怕我的家会瞬间破碎……

心如蝶舞

胡适先生曾说过:“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别人看。”对于孩子来说,世间最伤心无奈的事恐怕莫如听闻自己的父母在那儿吵架。没错,父母有他们的烦恼,他们的不得已,但哪怕彼此没有什么感情了,他们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在那儿互相撕咬,毕竟这样做伤害的不仅仅是对方和自己,还有他们生养的孩子。大家置身于一个命运共同体里,谁都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庭里要有爱的氛围,即便没有了,至少还应该有和平,能够给孩子最低限度的安全感。所有孩子都渴望在一个平静的屋檐下长大。

我可以想象你在争吵声里暗自流泪的情景,很理解你的忧伤,但一点也不赞成你那种赌气式的傻念头。随着你越长越大,你慢慢会发现,家庭生活也不过是你人生的一个维度罢了。这份家庭生活在你眼里也许是有缺憾的,但你的全部人生并不会因此而沦陷。在你面前展开的世界将更开阔,你很快会迎来属于自己的全新的生活领域。想想看,再经过几年中学生活,你就要上大学,然后参加工作,然后寻找自己的情感归宿,建立自己的家庭……父母与你之间的亲情纽带永远不会断,但你不是一辈子都活在他们的羽翼下的,从根本上说你会独立地走属于你自己的道路。如果你能这么想,就不会把父母之间的冲突看成世界末日。

你目前应该很难改变父母间的状态,但可以试着跟他们约定:不能当着你的面争吵。但是如果他们连这一点也做不到,你仍然不要太沮丧,更不可自怨自艾、自暴自弃,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那只会令家庭里的矛盾更加尖锐和不可挽回。你要学会这样安慰自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幸福的生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个人都要尽可能从最不堪的境遇里找到bright side,找到积极的力量。无数成功的人也是从不那么完美的家庭里走出来的,他们甚至可以把“逃离”当成自己发愤学习、积极拼搏的强大动力。勇敢,有时候仅仅意味着你能够承受一些挫折,能够把所有的磨难都转变成自我修炼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适当的“没心没肺”是有意义的。

宁愿忏悔,不要后悔

曾经和一个人关系很好,后来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事情不算严重),两人一直冷战,至今大约有半年了吧。我现在真的很想跟他和好如初,又怕他会对我冷言冷语,伤我自尊。况且目前他和一个很讨厌我的人关系貌似很好,我就又觉得自己何必在这时候低头主动求他原谅。我好矛盾啊,究竟怎么做比较好?

薰梓晗

我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过自己有这么一个所谓的信条:宁愿忏悔,不要后悔。什么意思呢?要忏悔,往往意味着你做了什么也许是不该做的;会后悔,则表明你没做什么其实是太应该做的。有时候有些事,虽然做错了,但终究是有所行动,只要不至于造成太严重的后果,也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做对了,能收获自己期望中的结果;做错了,至少还能证明此路不通——我们在生活中犯下的大多“错误”远没有到需要“忏悔”的地步。

你曾经有个好朋友,现在互相不答理了,这本来没有什么,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多的是擦肩而过的人。问题是你对这个人这份情还放不下,现在仍纠结于是否有可能重归于好。那么,怎么办?我觉得人生态度有几重境界,从高到低依次是“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放不下”、“拿不起,放得下”、“拿不起,放不下”。高者不必说具大智大勇,次者有一份执著,再次者随遇而安,最糟糕的就是心有所愿却又没有行动,心情在患得患失中备受煎熬。你应该知道我的建议了吧?就是那一句著名的广告语:JUST DO IT! 既然你在意他,放不下他,那就主动一回,解释或者致歉,又能如何?你把这么做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想清楚,无非就是他不接受和解善意甚至还冷嘲热讽。万一出现这样的结果,我觉得对你而言也是好事一桩,因为从此以后你就可以释然了,可以放下了,这样的人不值得你这么一直惦记着,毕竟没有人真的求被虐对吧?所以说,只要去做了,坏结果也是好结果,你何乐而不为呢?

上一篇:给“平行线”搭一座桥 下一篇:构建民事检察建议制度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