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师生间的沟通

时间:2022-08-18 09:56:49

浅析幼儿园师生间的沟通

【摘要】幼儿时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阶段,而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关键,是做好与孩子的沟通。良好的师生间沟通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办法之一。幼儿有着不同于成人的心理状态,教师和幼儿的沟通,要注意科学方法。

【关键词】幼儿;沟通;性格;平等

【Abstract】You children period is the child of personality formation of the main stage, and to foster the children good character key, is to do a good job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ir children. Goo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fant mental health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Young children differs frommental state, teachers and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pay attention to scientific method.

【Key words】Early childhood;Communication;Character;Equality

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更乐于助人。热情与容许对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幼儿有良好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幼儿。如,我们班上一幼儿,在回答不出计算题时,一本正经地对老师说:“我妈妈说我是吃忘记蛋长大的。”全班幼儿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并没有取笑他,而是诚恳地对他说:“你我只要认真想一想,一定会算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再一起学一学好吗?”游戏时,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也充当起了小老师,耐心地帮助他,终于,使他学会了,他脸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不再以为自己是天生比别人差。

幼儿具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要求负一定的责任。对幼儿被赞扬和被认可需要的适度满足,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在师生的沟通中,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如:一次幼儿在绘画时,一名幼儿将海水画成了红色,老师看见后,好奇地问:“咦,你的海水为什么是红色呀?”幼儿见教师没有责怪的意思,便大胆地说:“傍晚,太阳快下山了,把大海照得红通通的,海水就变成红了。”反之,如果教师采用训斥的态度,强令幼儿改正,便得不到沟通的机会,无法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

师生沟通过程中,常会因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动与人沟通能力差,教师的权威地位等 原因阻碍沟通,造成双方沟通的困难或沟通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那么教师应如何来有效“沟通”,我觉得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 找到“沟通点”

孩子是凭兴趣做事的。幼儿的情感需求,常常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感官去仔细观察,注意每个幼儿的情感流露。从中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了解孩子的心态和真情实感,培养幼儿学会积极的情感交流。我想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

2 掌握“兴趣点”

教师要参与到幼儿的活动当中去,帮助,引导幼儿发现、解决问题。抓住兴趣,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纲要》中也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进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而不是倾泻式的灌入。但沟通时也要注意把握沟通的时间、地点,考虑幼儿所处的环境,以及幼儿的生理状况及情绪,通过这些,调整与幼儿沟通的内容,积极寻求主动与幼儿沟通的契机。只有把握了这些,才会使沟通产生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幼儿在专心致志于某一件事。或很入迷地玩游戏时。教师最好不要打扰他,当他完成了或需要帮助时,你再过去,抓住这样的时机与他沟通,会使沟通的进程和内容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把握“关键点”

当我们把幼儿的兴趣点推向更高的层次,幼儿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有限,探索较多停在表面上,而且探索行为随时都可以发生。幼儿各种各样的好奇心都是基于他们对事物认识的兴趣,即使有很多问题在教师看来都很简单甚至是谎诞离奇的,如为什么打电话可听到对方的声音?天为什么要下雨?教师也应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这时教师就要对幼儿点拨、捕捉教育的关键时机。如当幼儿对小动物的探索停在外形上时,教师就要寻找“放大镜”,把孩子的兴趣点引至动物内部奥秘的问题上。当然,在师幼互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把握一个度。教师要在孩子动了脑筋而问题不得解决时再行启发,学生才会善于类推,由此知彼。

4 挖掘“闪光点”

我们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客观地看待孩子。如在我们的区域活动中,每到结束讲评时,孩子们都高高地举起手,希望把自己的作品、成果介绍给大家,与大家分享,从而对每次的作品、成果逐步提高质量。由此可见,分享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关键。《纲要》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每一个幼儿都有被认可的欲望,当他千辛万苦完成自己的活动后,如果教师对孩子的活动及其成果表现出惊奇、兴趣、欣赏,甚至由衷的喜悦,那么就能接住幼儿抛过来的球。以某种方式还给他们,使他们有继续发展的动力。让幼儿在身心感到愉悦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进而使他们富有创造的勇气和热情。在分享中激励探索、在探索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

上一篇:实施愉快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下一篇:力求深入,避免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