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灾增产技术

时间:2022-08-18 09:19:03

小麦抗灾增产技术

摘要 亳州市谯城区从2005年秋种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实现了小麦连续7年增产目标,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调查,分析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提出抗灾增产技术对策,以为下一步谯城区小麦增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灾害影响;抗灾;增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26;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042-0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几年天气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2005年秋种到2010年午季,亳州市谯城区遭遇秋种高温干旱、秋冬冻害、倒春寒、成熟前高温逼熟及大风倒伏等自然灾害,但小麦仍实现连续5年增产,从2005年的平均单产5 820 kg/hm2提高到2010年的6 945 kg/hm2,5年增产19.3%,年均增产3.9%,其中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达到9 000 kg/hm2、2万hm2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达到8 250 kg/hm2左右。

1 5年小麦产量结构变化趋势

统计表明,2006―2010年,小麦平均成穗数在547.5万~615.0万穗/hm2,且呈逐年增加趋势,年均增加15万穗/hm2左右;穗粒数在31.5~34.0粒,相差2.5粒,年际间变化没有规律性;千粒重在40.1~42.3 g,相差2.2 g,年际间变化不大,也没有规律。由此可以看出,谯城区小麦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成穗数的增加。

2 天气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分析2006―2010年小麦生产形势,气候变化异常。在小麦生育期间遭遇播种干旱、秋冬冻旱叠加、倒春寒、干热风、灌浆期大风倒伏等恶劣天气灾害,对小麦生长发育产生影响,限制小麦单产的大幅度提高。

2.1 冬春冻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据统计,5年间出现冻害和春霜冻害、冷害的次数达15次之多,连续出现的冬春冻害和倒春寒天气,对小麦单位面积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影响较大。

2.1.1 秋冬冻害造成小麦亩穗数减少。①2005年12月3―5日气温骤降到-5.5 ℃,造成大面积小麦受冻,约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9%。新麦18等抗寒性差的品种,穗数减少150万穗/hm2以上,减产30%左右。②2007年12月底至2008年2月16日,小麦遭遇50年一遇罕见低温天气。但由于土壤墒情较好,壮苗越冬、抗寒能力增强,冻害程度较轻,对单位面积成穗数影响相对较小。③2008年11月下旬至2009年2月,谯城区多次遭受寒潮天气袭击,旱冻叠加,部分麦田麦苗枯黄,苗情逆转,严重限制当年成穗数的增加。④2009年11月初提前降温,导致麦苗年前生长量不足,主茎叶较正常年份少0.4片,群体减少538.5万株/hm2。

2.1.2 倒春寒造成小麦成穗数和穗粒数减少。①2006年3月12日至4月11―13日连续多次遭受冷空气,新麦18等抗寒性差的品种,部分麦穗因受冻出现白穗、半截穗、半边穗、哑铃穗或无穗等现象,穗粒数减少5~10粒。②2007年2月上旬至4月中旬,连续出现4次大风降温天气,气温由零上骤降至-5 ℃左右,造成春性品种、弱春性品种和抗寒性较差的品种出现不抽穗、抽白穗或穗子不同部位受冻,半冬性品种减产5%,春性品种减产50%左右。③2009年3月中旬出现倒春寒天气,导致新麦18等品种小穗受冻。④2010年3月下旬和4月上旬的春霜冻和晚霜冷害,穗粒数减少3~5粒。严重的减产2 250~3 000 kg/hm2。同时,3―4月谯城区气温持续偏低,造成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推迟,成熟期较正常年份晚熟10 d以上。

2.2 秋种高温干旱及灌浆期干旱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2005年秋种到2010年午收的5年间,出现时间较长、危害较大的干旱天气6次,其中秋种干旱4次,开花、灌浆期2次。干旱的频繁发生,对小麦正常播种、出苗和开花灌浆等生长发育造成一定危害。

2.2.1 秋种和苗期干旱造成小麦不能适期播种,播期拉长,且出苗不齐、不匀,缺苗断垄,分蘖缺位,长势不均衡,对成穗数增加和小麦均衡生长影响较大。

2.2.2 灌浆期高温干旱造成小麦早衰,千粒重降低。2006年 5月下旬高温干热风天气,造成小麦早衰,千粒重下降1~4 g,减产较多。2010年5月上旬在小麦开花时遭遇高温天气,最高气温达到35 ℃以上,造成部分抗性差的品种形成尖穗,穗粒数减少5~7粒。

2.3 生长中后期出现大风天气,造成小麦倒伏,千粒重下降

2007年4月下旬末出现雷阵雨大风天气,造成局部地区麦田发生根倒伏,千粒重降低4.5 g左右。2008年5月中下旬2次大风雷阵雨天气,造成小麦大面积倒伏,千粒重平均下降5.4 g,减产975 kg/hm2左右,减幅13%左右。2009年6月上旬在小麦成熟收获前出现大风雷雨天气,造成大面积小麦倒伏,倒伏虽对产量影响不大,但造成品质下降、收获成本增加750元/hm2左右。2010年在小麦成熟前出现降雨和大风天气,倒伏麦田千粒重降低1~2 g,减产150~300 kg/hm2。

3 抗灾增产技术对策

(1)调整种植品种种性结构,扩大半冬性品种,压缩春性或弱春性品种面积,增强品种的抗灾能力。在小麦品种选择上改变过去追求高产的思想观念,增强品种的高产、稳产和抗灾增产意识。淮北地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适当搭配弱冬性及少量弱春性品种,做到早、中、晚茬口兼顾,预防因年前高温可能出现旺长、拔节而引发冻害减产[1];同时尽量选择矮秆、茎粗、抗倒品种和茎秆弹性较韧的品种,增强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2)适期足墒播种,达到一播全苗,苗齐、苗匀、苗壮,增强麦田整体抗灾能力。在秋种小麦适播期内,土壤墒情较好时要趁墒抢时播种;秋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一定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抢墒播种的麦田要在播种后视天气和土壤墒情,及时微喷补水,确保不发生缺苗断垄、分蘖缺位现象,实现整田均衡生长[2]。

(3)推广精少量机播技术,降低播种量,培育冬前壮苗,增强植株的抗灾能力。根据小麦品种特性,视播期、土壤墒情调整播种量,做到精少量机播,促进多分蘖、多长根,培育壮苗越冬[3]。做到4个对应:一是播量与播期对应,在适期早播情况下适当减少播量,晚播适量增加播量;二是播量与土壤墒情对应,在土壤黑墒时适当减少播量,遇旱时要先造墒、后整地、再播种;三是播量与品种对应,分蘖力强的品种、小粒品种适应减少播量,而分蘖力弱、大粒品种、发芽率低的品种可适当增加播量;四是播量与土壤质地对应,砂土、两合土地块适当减少播量,淤土地块要适当增加播量。一般要求半冬性品种播种量在105~135 kg/hm2,平均127.5 kg/hm2左右,基本苗在225万~270万株/hm2;行距扩大到20 cm以上,一般在23~25 cm,播种深度在5 cm左右。

(4)推广深耕(深松)+旋耕、旋耕+镇压作业技术,提高麦田整地作业质量,增强土壤的抗灾能力。秋种整地,彻底改变单一采用旋耕整地方式,推广深耕(深松)+旋耕。采用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新型农机具,通过深耕(深松)打破犁底层,更多地吸纳雨水,并促进小麦根系下扎,防旱、防冻、防倒;通过镇压,踏实土壤,减少漏风失墒和冷空气侵入,提高土壤防寒抗冻、抗旱效果[4]。一般要求2~3年旋耕加1年深耕(深松)作业。

(5)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小麦茎秆的抗灾能力。一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锌、硼等微肥,实行氮肥后移和叶面喷肥。一般要求氮肥的40%在小麦拔节期追施,防旺长、防早衰、增粒重。二是推广施用控释肥料,应对农民外出打工采用“一炮轰”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肥效,减轻劳动强度。

(6)开展小麦病虫草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效,增强植株体抗灾能力。在重点抓好土壤消毒处理和药剂拌种的基础上,以农机、植保、种植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开展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控,实行统一购药、统一喷药、按地收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防治效果。据调查,及时喷药防治穗蚜的麦田,较未喷药的千粒重高14 g;较喷药不及时的千粒重高2~3 g。

(7)实施化学调控,降低株高,增强茎秆的抗倒能力。对高秆品种麦田,在小麦返青起身期喷施小麦矮丰、壮丰安等生长调节剂,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预防中后期倒伏。据试验,在小麦起身期喷施小麦矮丰的麦田,株高(65 cm)较未喷施的株高降低15 cm左右,未发生倒伏,而没有喷施小麦矮丰的麦田全部倒伏。

4 参考文献

[1] 商兆堂.江苏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单产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9(S2):185-188,192.

[2] 陈立春,郭磊,宋波,等.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15779-15782.

[3] 房稳静,张雪芬,赵龙,等.河南省冬小麦干旱灾害的空间分布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2):61-63.

[4] 赵苗稳,张国莉,尚晓立.气候变化对豫西旱地冬小麦生育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2):15776-15778.

上一篇:池塘主养黄颡鱼高产养殖技术 下一篇:大棚葡萄年生长周期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