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时间:2022-08-18 08:13:48

浅析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摘 要]由于高速公路建设的加快,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增强。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变了土地利用现状,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高速公路对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地质、水文、水土资源、沿线居民生产和生活与人际关系及声音环境影响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及确定方法,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

在高速公路建设与发展中,会对生态和自然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是不好的影响。在其建设施工过程中,边坡的开挖必然会破坏原有的植被覆盖层,导致出现大量的次生裸地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破坏了生态环境,恶化了动、植物的栖息生存条件,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造成环境损失;施工造成环境污染,通车营运期间,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 采取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必须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高速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下面就谈谈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肤浅看法。

1.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含义

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是指公路用地范围内的自然或人工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环境系统。在高速公路沿线与高速公路有关的,受高速公路项目施工和营运影响的各生态因子的综合体。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主要是动植物,天然植被、人工植被,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家养禽兽及水产养殖、陆生野生动物等;非生物成分包括自然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壤和水。高速公路的建设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资源破坏,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即造成生态破坏。高速公路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在修建高速公路时,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带状工程,涉及面广,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如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气候异常、噪声、废气和尘埃等注入环境。

2.1.对生态环境的阻隔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使得原来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生存环境遭到割裂破坏是最直接的破坏,大填大挖产生的生物群落生存环境的彻底改变,新建路堤和路堑的生土完全失去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对生物群落的影响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公路占地掠夺了生物的栖居场所,狭长的道路将原有生境一分为二,其结果可能使种群变小,种群之间交流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2.2.对高速公路两侧动物的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倾入溪谷的废渣,占据了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场所,使其不能取食、产卵,幼体不能发育,使水生动物种类减少。高速公路对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蝙蝠以外的哺乳动物和不会飞的脊椎动物来说,也是明显的穿越障碍,也有一些无脊椎动物不想穿越公路,如一种橙色蝴蝶遇到公路时会选择折返。高速公路为外来物种提供入侵条件,影响生态系统原有平衡。交通运输污染土壤、空气、水等环境因子,通过食物链进入生态系统,在食物链顶端产生富积,为疾病传输提供通道等。

2.3.高速公路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

高速公路建设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挖方、填方路基、边坡、弃土石场以及施工过程中乱挖、乱堆、乱倒现象,危害建设区内的河流、水库、农田和村庄 ,污染周围环境。山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高速公路建设由于其线形技术标准高,建设中开挖填筑、架桥挖隧、取土弃土等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并由此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2.4.公路边坡的稳定性

边坡稳定性分析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确定该边坡的治理措施。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因公路边坡失稳导致的路基崩塌事故时有发生,由于受各地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加上雨水的冲刷,使得公路由于边坡稳定性的下降衍生出许多工程灾害事故,例如边坡侵蚀、坡面坍塌等。边坡稳定性定性分析主要从自然条件、作用因素等对比分析滑动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判定边坡的稳定程度。公路边坡病害可分为:滑坡、崩塌、剥落等灾害,需要及时分析能综合考虑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并可快速地对边坡的稳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作出评价。主要从自然条件、作用因素等对比分析滑动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判定边坡的稳定程度。

2.5. 影响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

高速公路是全封闭的,为了修建高速公路沿线不少居民属于搬迁对象,附近居民不能像穿越普通公路一样随意横穿,致使本来近在咫尺的邻居变得“疏远”了,离住宅很近的农田,因公路相隔要绕较远的路才能到达,高速公路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居民原有的生产体系和生活方式。

3.保护公路建设生态环境的措施

高速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3.1.恢复植被,生态绿化

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为了提高生态恢复的效果,在进行生态恢复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引进了许多国内外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从苗木入手,采用营养杯育苗的方法提高造林的成活率,移载原有树木、重建青蛙繁殖池、建设动物通道等,使得公路工程设施完全融合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干旱区采用保水剂、干水、生根粉、ABT等保水材料促进植被的恢复。为了尽快恢复原有的自然生态群落,在立交区和服务区,还采用表土移走再回填的方式创造良好的植物生长环境,加速原有植物的恢复。在恢复植被上要尽量保护好、利用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原有资源,并尽量采用当地物种进行植被恢复。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推平,恢复原地表层。

3.2.有效排水,科学规划

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计划取土,及时还耕,及时进行景观再造。进行有效的地表排水,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予拦截引离;滑坡体上的地表水要注重防渗,并尽快汇集引出。恰当地进行地下排水,排除滑坡地下水的工程措施有渗沟、自洞及平孔等。在雨水充沛地区,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待路基建成后,将土沉淀池推平。平孔主要用于排除滑坡地下水,具有施工方便、工期较短、节省材料和劳动力的特点,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进行有效的绿化还耕,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

3.3. 防治噪声,保护大气污染

高速公路施工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混凝土拌和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减少大气污染。

总之,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带状工程,涉及面广,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开展特殊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技术的研究,同一路段,同一边坡内,其土质、填高、冲刷、涌水状态也不完全相同。应保持公路沿线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要使公路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能够相互共存,以达到公路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广涛,刘长兵,王晓刚,陈会东.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四川环境. 2009(04): 60-64

[2] 王菲. 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 交通世界(运输.车辆). 2008(08):134-136

[3] 徐伟华. 公路环境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探讨[J]. 山西建筑. 2009(29): 348-349

上一篇:给心灵熬一锅绿豆汤(一组) 下一篇:互联网信息传播影响下纸质刊物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