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纶”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2-08-18 06:13:26

“数字经纶”的思考与实践

进入新世纪,陈经纶中学为了“让学生在校园中学得更自主、更幸福、更有兴趣、更有提升和发展的空间”,经学校教代会通过,提出了加快实现“办学个性化、施教科学化、校园数字化、规模集团化、学习国际化”的办学目标和任务。其中,数字化校园建设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因为它不仅可以为“办学个性化和施教科学化”创设可行的新条件,而且可以为“规模集团化和学习国际化”搭建发展的新平台。由此,我们将“数字经纶”列为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系列中的引领性工作,并围绕着“丰富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这一主题逐步展开,使学校更全面践行了素质教育。

我校在推进首都名校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朝阳教委的全力支持下,得以坚持数字化学校建设,构建了现代学校的信息化办学平台。按照我们事先的设计,“数字经纶”建设一方面要力求满足信息时代对教育发展的企求和人在全面发展过程中对信息的索求;另一方面要借机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办学方式,创设出与传统方式并行的数字校园师生自主学习模式,超时空、零距离地无限拓展学习空间,全力提高师生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充分引领学校的全面建设和创新发展,更好地为师生的全面共同发展提供最具特色的服务,与时俱进地保持示范学校一流的办学水平。

我校充分利用“数字经纶”平台的信息与网络优势,先后实施了三期工程,构建起了为教育教学充分服务的超时空网络通讯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学校办公及教学的现代化,不仅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而且创新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工作项目。目前,陈经纶中学的数字网络平台能够跨越陈经纶教育集团的五个校区,自动集成陈经纶中学的有效教学资源,覆盖并支撑现代校园方方面面的办公与学习,已经成为了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渠道和师生学习的重要支撑平台,并且是学校必不可少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经过数字校园潜移默化的反复培训,我们的师生能够完全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我校围绕“丰富师生的学习方式和拓展师生的学习空间”的建设主题,着手建设个性化的数字学习系统,大力促进了陈经纶中学教学特色,即“追求教与学的民主性,学科之间的和谐性,课程设置的多元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这不仅落实了学校提出的“减负提质”和“常态优质”的工作要求,开创了陈经纶中学教学改革创新的新局面,而且这种新局面展现在“数字经纶”里,就成为了系统的数字化学校建设工程。

首先,我校千方百计为师生们的学习生活创设一个广阔的空间。陈经纶中学的师生可以充分体验数字化环境下的工作、学习和活动,系统平台上具备网络教学、研学探究、教学互动、虚拟翻书、信息展示、媒体等功能,数字化大厅还可开展网上的影视授课、网络教学和社团活动。作为校园的媒体前沿,发展学生能力、展现校园风采、贴近大师、研讨时事的校园电视台和数字影院,包括适合现代师生使用的图书和适合网络阅读的数字图书馆,为新课程环境下师生的学习与成长提供了广阔的体验空间。

其次,我校为师生在校园中的反思提升创设了新的工具。学校通过数字化教学方式的创新,丰富了师生的学习方式。比如iTeach课堂互动教学平台,丰富了教学资源,方便了资源传递,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完整记录成果,有利于教师即时诊断、分析、评估学习效果,促进师生互动,进行及时有效的教学调节和学习反思。再如以网络和iPad终端组成的听评课系统是对传统听评课的重大改革,推送信息、全面点评、过程反思、分享讨论,使听评课教师也能进行有效对话,共同成为课堂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再加上电子书包和教师掌上备课系统大大方便了教师备课、统计,学生解题、答疑等,促进师生互动、家校互动,更是对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补充和创新。

此外,我们以课程和课堂为中心,为师生的个性发展建立了新的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包括以校长办学思想为主线的数字博物馆,这里集中了学校的文化资源、优质教师的教学资源、优秀学生的学习资源、精品课堂资源、国际课程资源、科学课程资源、人文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生成了陈经纶中学的网络课程,并通过“学习—提升—积累”的方式,将学习成果反复进行循环转化,久而久之也就建立了崭新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我们还在系统中让各具特色的模块满足不同的教与学需求,如新功能的自习室,教与学互动的媒体,OES国际课程将遗忘曲线(FC)、学习管理平台(LMS)及语言知识点库(LO)完美结合的高效个性化学习平台,具备监督学习、补充课堂、课后自学及学习数据库的汇报功能,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掌握、评估学生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因材施教。

陈经纶中学秉承“建设个性化学校、成就个性化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的办学宗旨,承诺为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为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保障的教育、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最有特色的教育。我校实现承诺最根本的工作任务,就是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因为数字校园意味着教育进入信息时代,意味着教育进入网络时代,意味着教育进入新的学习时代,意味着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与革命。但我们也必须高度注意,信息化不光要注重基本硬件环境的创建,更要重视软件环境的创造,特别是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立足于办学的高品质和高效率,充分发挥师生的作用,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可能将这一现代工具充分利用,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陈经纶中学)

上一篇:美国教育券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启示 下一篇: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