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科生择业心理分析

时间:2022-08-18 05:26:14

医学专科生择业心理分析

1医学专科生择业心理分析

1.1自卑心理

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一味要求高学历、高技术的精英人才,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拒之f-J#l",如我校培养的中医学专科毕业生在公立医院很少有就业机会,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一种定论:起点决定终点。他们觉得,从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再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加之受传统观念和学科本位意识的影响,专科生入学时普遍存在低人一等的想法。自卑心理使他们缺乏竞争勇气和信心,包括投简历、面试,都觉得自己不行,犹豫、退缩,信心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和拒绝,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1.2依梭心理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很广,如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自我推荐、实习获得就业机会、教师推荐等,但是据笔者调查,虽然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进行了相关指导,仍有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就业机会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到社会竞争中,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尤其是寄希望于家庭,让家人“托关系、走门路”帮自己找工作,甚至有些学生因对工作不满意而不去工作。这种依赖心理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P-I。

1.3焦虑心理

部分学生毕业时,对未来的工作没有好好考虑,感到前途很迷茫,但又希望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p】。如有的学生担心简历不合格,有的学生担心面试通不过。如果这种情绪持续下去,会形成就业焦虑心理,影响正常生活和就业。

1.4逸避心理

有的学生面对就业压力,选择逃避,其中很多学生选择专升本的方式,而不去考虑专升本的难度以及本科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我校中医学专业2010届共有毕业生600多人,其中300多人参加专升本考试,受招生计划限制,最后仅录取80人左右,大部分学生付出了努力,不但结果事与愿违,而且失去了重要的择业时机。

1.5期望值过高

部分专科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过于相信自己的优势,如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认为自己德才兼备,一心只想寻找高薪酬、条件好的单位,如喜欢到大医院、大型医药公司,不愿意到基层小医院、小型医药公司,结果屡屡受挫。有的学生对于工作后取得成就的速度有着过高的期待,而对自身能力及现实因素估计过少,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只有少部分人能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这种现状与心理预期产生一定落差,稍遇挫折,即质疑从事工作的价值,于是频繁跳槽。如我校一位中药专业毕业生,总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在半年内换了3家医药公司,同时就业的同学已成为业务主管,而他仍然是一名普通业务员。

2对策

2.1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引导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懂得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是有价值的,要考虑职业对终身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树立阶段性就业观,让自己的职业生涯随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我校在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重点提醒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仅仅在医院,还有很多与医学相关的就业岗位,而且从事这些工作更适合他们的现状,会让他们的职业生涯更成功。

2.2树立择业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也是人持续发展的无价之宝。特别是专科生,择业时除了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外,自信心尤为重要。其实专科生有很多就业优势,如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较快适应岗位需求。我校在每年毕业生离校时举办“我自信,我成功”的讲座,教会学生求职应聘技巧;同时还邀请毕业后成功的学生介绍经验,使学生在激励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择业自信心。

2.3提高心理承受力

现代社会的竞争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大学生择业难免遇到挫折,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期望求职一帆风顺,在面试或者求职失败时,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同时,还应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学校在就业指导与心理个体咨询时应注意对承受压力能力较差学生的引导,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尽早认识其人格的缺陷及其影响因素,促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承受力。

2.4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不了解,盲目就业,从而出现心理失衡。学校应在就业指导上多下功夫,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工作,了解职业。我校积极探索和努力完善毕业生服务体系,构建了“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就业渠道—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一就业指导一一对一帮扶援助机制一毕业后跟踪服务”全程化全方位立体式就业服务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于2008年起设为必修课,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通过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教学模式,加强就业技能培养,规范就业指导工作事务,构建服务工作平台,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就业指导,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2.5开展心理咨询与教育

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我校作为一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每年我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使用北京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V3.0,以90项症状量表(sc90)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uI)I),对新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医学类院校专业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科学制订实施方案,规范落实工作程序,在每班设立了心理委员,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开通了网上心理咨询,建立了“心灵港湾”聊天室,创办了心理健康报,在学生心理协会设立心灵援助志愿者,开展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毕业生离校时,举办“毕业生心理专场”讲座,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辅导和治疗,帮助其走出就业的阴影,重塑信心。

上一篇:遗传学网络课程创建 下一篇:应急物资储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