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青海,问道昆仑

时间:2022-08-18 02:30:57

都说“大美青海”,她的辽阔、苍茫、粗犷、奔放、纯净、朴素……只能去感受,而无法用语言尽述。青海面积为72.23万平方公里,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耸立于南,祁连山连绵于北,长江、黄河、澜沧江皆发源于此,因此青海又被称为“三江之源”。

2013年8月16日,由青海省委宣传部、香港《大公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问道昆仑——两岸四地主流媒体青海行”大型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正式启动。《北京纪事》记者全程参与,见证了这场昆仑文化的探索之旅。

灵秀格尔木

格尔木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954年建政,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这里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格尔木还是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迎迎”的故乡和奖牌用玉昆仑玉的原产地。在玉的滋养下,这座城市充满了灵气。

8月18日11点30分,2013中国青海昆仑山敬拜大典在海拔4300米的玉珠峰下举行,两岸四地的媒体和众多专家学者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况。昆仑山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有“万山之祖”的美称。中国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很多都与昆仑山有关,如女娲炼石补天、精卫填海、西王母蟠桃盛会、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等。昆仑山也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被誉为中国第一神山。

玉珠峰犹如一位圣洁的女神,矗立在苍茫的天地之间。她身披一袭白雪长袍,穿越历史时空,诉说着绵亘数千年的人类文明。

梦中的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Hoh Xil)”蒙古语意为“美丽的少女”,然而因其自然条件恶劣,被称为“人类的”。这里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态环境保存最完美的地区之一,也是目前中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陆川的电影《可可西里》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既美丽又冷酷的地方,了解了保护藏羚羊的紧迫性。当团员们得知下午即将前往这个梦想之地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热烈的欢呼。然而,随着海拔的升高,很多人或多或少地产生了高原反应——胸闷、头痛、嘴唇指甲发紫、恶心……笔者也不例外。汽车沿着109国道一路驶来,时间仿佛停滞了一般,窗外高原特有的高阔辽远的景致似乎一成不变。

当到达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时,汽车终于停了下来。打响保护藏羚羊第一枪的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纪念碑就位于这里。

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孟克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站内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这里占地4000多亩,每年都会救助不少受伤的野生动物。

谈起藏羚羊,孟克的眼中充满了温情,他介绍说,其中有一只小藏羚羊是在卓乃湖畔被发现的,藏羚羊妈妈刚生产完没多久,便遭遇了狼群。为了保护小羊,她想方设法把狼群引开,但却和小藏羚羊失散了。孟克给这只小藏羚羊起名叫“阿福”,目前小家伙刚刚两个月,等到它两三岁时,通过严格的野化考试后,便可以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了。

甜蜜都兰

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素有柴达木“绿洲”之称。早在1500前,都兰县便是“唐蕃古道”青海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

从格尔木到都兰县途中,团员们被两侧一眼望不到头的红色海洋所吸引,这便是闻名世界的青海枸杞。红艳饱满的果实沉甸甸地挂在枝头,像一串串小葡萄似的,颇为诱人。从来没有吃过新鲜枸杞的笔者试探性地摘下一颗放入口中,甜丝丝的滋味顷刻间布满口腔,回甘良久,妙不可言。

格尔木市大格勒乡乡长罗正刚介绍说,目前枸杞种植面积达到12497亩,干果亩产为800~1000斤,每年8月初至10月上旬可以摘四茬。2007年以前,大格勒乡农民以种植青稞大蒜为主,人均年收入只有2300多元。而去年,仅枸杞一项全乡收入达到了1.08亿元,人均收入超过5万。

到达都兰县诺木洪枸杞科技产业园区时正值中午,高原的太阳杀伤力不容小觑,许多工人身穿长袖长裤头戴草帽面蒙头巾,熟练地采摘着枸杞。因高原独特的环境,在柴达木盆地生长的枸杞更多的时候被称为“柴杞”。柴达木盆地光照时间长达10个小时,昼夜温差达12℃,病虫害少,非常适宜枸杞生长。工作人员介绍,据诺木洪农场测定,“柴杞”的总糖含量高达53.6%~59.6%,而宁夏枸杞总糖含量较之要低,为46.5%。

原来青海的枸杞甚至比宁夏的品质还要出众,团员们啧啧称赞。毫无疑问,这甜蜜又红火的小果实已成为都兰县经济的一大助推器。

诗意德令哈

“是谁把我昨夜的泪水全装进酒杯/是否能用这短短的一夜把痛化作无悔/毕竟泪不是飘落在窗外无心的雨水/只要被打碎就会随风飞。”刀郎的一曲《德令哈一夜》让笔者知道了这座城市。而海子的诗作《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则让我领略了这座城市奇特的浪漫。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今夜青稞只属于他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1988年夏天,诗人海子途经德令哈,写下了这首充满孤独与温情的诗作。从此,海子便同德令哈密不可分。斯人已逝,但他清雅脱俗的诗篇和真挚的感情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2012年7月30日,“中国首届海子青年诗歌节”在德令哈市举办,计划每两年举办—次。

海子诗歌陈列馆位于德令哈市的巴音河畔,这里珍藏着许多与海子有关的出版物。墙上悬挂着那些广为人知的诗作,联想到诗人的命运,轻声读来,感慨万千。这座城市从此沾染上了诗歌的气息,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

德令哈同样是蒙古语,意思是“金色的世界”。在这个金色的世界里,我们看到了海子那颗金子般的心灵。

乐土刚察

刚察县自然资源丰富,水草丰美,素号“乐土”,是青海省环湖重点牧区之一。刚察县位于青海湖北岸,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

青海湖中的湟鱼可谓众所周知,学名“青海裸鲤”,为全国五大名鱼之一。湟鱼的生长周期极为缓慢,10年才长1斤肉。从前,青海湖周围人烟稀少,当地藏族牧民不吃鱼,因此,湟鱼得以大量繁殖,每到鱼泛季节,甚至有“骑马涉水踩死鱼”的传闻。1958年前,青海湖湟鱼原始储量达到了32万吨。然而,多年人为的滥捕导致湟鱼数量锐减,与此同时,自然环境的恶化也对湟鱼的生存构成了巨大的威胁。2000年时,湟鱼资源量仅剩数千吨,这是种群灭绝的临界线。

从1994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已进行了3次封湖育鱼措施,2003年又第四次下令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为期10年。刚察县渔政管理部门承担着青海湖134公里湖岸线、1500平方公里湖面和5条主要河流的湟鱼保护工作。

为了保护境内的湟鱼资源,刚察县这几年投入了大量资金全力建设“湟鱼家园”,并对非法捕鱼行为进行严厉查处。预计在2020年,湟鱼的数量将达到16万吨。

俗话说:“青海湖中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青海湖的仙女湾可谓赏鸟的圣地。每年在这里栖息的鸟类有斑头雁、鱼鸥、鸬鹚等,特别是到了秋冬季,大约有1500只大天鹅在此越冬。鸟儿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际,湟鱼悠闲恣意地畅游于湖中,好一派大自然和谐相生的场景。

东方瑞士祁连

如果要问此行中最期待的地点是哪里,我将毫不犹豫地回答——祁连。这里有着“天境”的美誉,许多游客干脆称之为“东方瑞士”,其绝佳的风光完全超乎你的想象。

“祁连”是古匈奴语,意为“天山”,是青海北部的天然屏障,古为羌地,是通西域之要道。祁连县是迄今世界上原始生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集雪山、峡谷、草原、林海、湿地、丹霞地貌为一体,堪称青藏高原自然风光的精华版。据祁连县副县长杨凤蔚透露,今年祁连县接待游客预计会达到100万。

“问道昆仑”一行造访了位于祁连县八宝镇的祁连鹿场,这里是亚洲最大的半野生养鹿基地。基地总经理王政祥介绍,鹿场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1800公顷,品种为当地马鹿和白唇鹿,1964年从东北引进梅花鹿养殖获得成功。现该鹿场驯养有近2000只马鹿、白唇鹿和梅花鹿等优良品种。

目前,基地开发生产鹿茸片、鹿血酒、鹿鞭、鹿胎、鹿尾等滋补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冷库中的鹿角,并告知,个头较大的至少能卖到8000元以上。

本次行程的最后一站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被称为“世界第一高海拔高铁隧道”。此行可以说是最为震撼人心的收官之作。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新高铁)全长1776公里,横贯甘肃、青海、新疆,是我国首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超过200公里/小时。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问道昆仑”一行终于来到了隧道承建单位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公司兰新铁路甘青段项目经理部的驻地。中铁建二十局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任少强介绍,祁连山高铁隧道的施工难度是空前的,具有“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的世界级工程的所有建设困难,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实属罕见,被列为全线头号重难点控制工程。开挖过程中,时常遇到“碎屑流”(夹杂着碎石、泥土等的流体突然从拱顶喷涌而出),威胁工作人员的生命。

在与“碎屑流”反复的较量中,他们终于摸索出一套“一探二封三泄四注”的新方法,解决了这个超级大难题。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施工人员,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壮丽的人生。如今,祁连山隧道已经完成了总工程量的四分之三,有望在2014年初实现贯通。

上一篇:期盼孩子们能生活得更好 下一篇:成沂: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