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以勤为径

时间:2022-10-13 07:30:49

言谈间,感觉王昊京味儿十足,说话字正腔圆又十分押韵,让我不免想起采访过的几位菊坛耆宿,说话也是一样有板有眼,饶有韵味。想着这位年轻的花脸演员,念白时也一定十分好听,就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王昊很谦虚,说可能因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再加上学戏时老师要求比较严,但肯定不能和那些梨园前辈们相比,将来要追求的艺术之路还很长。

三年磨砺锋芒

王昊的父母并非梨园中人,但父亲酷爱样板戏,尤爱样板戏中花脸一行,时常哼唱《智取威虎山》中李勇奇的唱段。王昊天赋很好,久而久之也唱得有板有眼。父亲发现后很高兴,正儿八经地教了一教,这样王昊在幼儿园时便以样板戏见长,常常参加一些演出活动。上小学后,王昊经学校音乐老师推荐,参加了东城区少年宫京剧班。少年宫的老师一听这孩子唱的是《智取威虎山》李勇奇的唱段,且中音在孩子当中比较宽厚,就说:“以后要是有人问你唱什么行当的,你就说我唱的花脸。”

定了行当后,王昊一直在少年宫向张雪平老师学花脸,因上了初中后课业负担加重,才渐渐去得少了。但他心里一直想着京剧、念着京剧,他打心里喜欢京剧,也放不下京剧。所以初中毕业时,他决定去考北京戏校,希望将来能吃这碗戏饭。父母都很支持他。这些年因王昊在少年宫学戏,参加大小演出、比赛,有些功底,所以顺利地考进了戏校,而且还做了插班生,和已经坐科三年的同学在一起学戏。

作为插班生王昊压力很大,大在原来在少年宫学戏,以唱功为主,可京剧是综合艺术,唱念做打样样不能落空。“那三年我真是一天当三天过。”王昊说道。他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想着自己欠了别人多少圈圆场。除了努力练功,弥补前三年基本功的不足,王昊插班时还赶上了倒仓。但他听取了老师们的指导意见——起初以养为主,练为辅;待嗓子渐渐恢复,再以练为主,养为辅——因而倒仓期度过得比较顺利。王昊补充说:“‘养’是广义的,不光指嗓子的保养,尤指养护身体,这也是老师们反复叮嘱的。”

和王福来、杨振刚老师学铜锤花脸,和席裕身、孟宪达老师学架子花脸。王昊三年磨一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顺利地考进了中国戏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曲学院。在大学这四年,王昊不浮不躁,仍是早晨喊嗓子、晚上练功,跟着马名骏、徐超等老师学戏,铜锤和架子两门功课又有了新的进步。

擂台赛是年轻人的大舞台

大学毕业时王昊特别希望去北京京剧院工作。他这样考虑:裘盛戎先生是北京京剧院的奠基人之一,因而北京京剧院可以说是裘派的正宗,他久慕裘派,因此去北京京剧院工作,肯定对他艺术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王昊最终经过层层考试,如愿以偿走进了北京京剧院的大门。他工作十分努力,第一届、第二届擂台赛都已参加。2013年他参演剧目是《遇皇后·打龙袍》。要说为何以这出戏参赛,那可真是说来话长。王昊说,北京京剧院领导特别重视年轻人的发展,举办京剧擂台赛可以说是给每个年轻演员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但由于单位年轻演员很多,若是每个年轻演员都单挑一出戏,比赛场次落实到每个团自然水涨船高,过于繁重。所以,就有了两三个年轻演员各自担纲戏中重要角色,合演一出戏的情况。此次《遇皇后·打龙袍》就是他和老旦演员陈晓霞合演的。

王昊在戏中饰演包拯。赛前他特地请王福来老师把此剧的表演又精雕细琢了一番。《遇皇后·打龙袍》这出戏难点有二:其一在唱上,像戏的后半部分“打龙袍”,以流水板为主,节奏也是行云流水,速度较快,因此唱时对换气、偷气的要求很高;其二则是对人物的把握,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甚至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因此在气度的表现上一定要区别于常人。王昊告诉我,京剧与西方的戏剧不同,西方戏剧表演直接刻画具体人物,但京剧多了一道“行当”的规范,这些规范在掌握之前感觉像累赘,但掌握之后,反而能让你把人物表现得更好。所以他演包拯就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谨记王老师的言传身教,二是多做案头工作,多读一些有关包拯的文本,来了解这个人物。

这次擂台赛,王昊发挥得很好,同时技艺有了提高。采访临末王昊表示,擂台赛让我们的学习积累有的放矢,它也是展示我们的舞台。比赛的常态化,无疑是每个年轻演员的福音。

上一篇:珠宝圈里的菜鸟DIY方面的达人 下一篇:佰汇宝石奇石文化节,京城藏友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