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视角的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18 01:56:04

基于学生视角的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4月,我国普通本科院校770所,而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于2013年增加到700万,这就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并引发社会关注。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

1.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700万,是扩招前的7倍; 据统计,就目前情况来看,每年就业岗位增长为百分之十左右,大学生的供应量却以大于三倍的速度在增长。也就是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远远小于其供应。

2.毕业生高期望值,用人单位选材刁。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当前大学毕业生为85后,他们注重生活质量。他们对于工作地点、工作环境要求比较高。而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也存在高标准要求。选人学历化、经验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

3.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激烈,就业难度加大。

4.薪酬低,市场薪酬只给1700元/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能接受的起步月薪:A.1000以下(2.85%)B.1000-2000(13.06%) C.2000-3000(46.53%) D.3000以上(37.55%)。但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5.假招聘,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

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企业,在不需要招聘新员工的情况下,依然走进高校进行宣讲,最后却不录用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6.缺经验,教授多“教练”少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大学里有的是教授,缺的是“教练”。

7.怕吃苦,不愿从基层做起

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知识脱离实际,不愿从基层做起,不去民营企业,喜欢去大城市,缺乏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此次对500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显示:择业首选城市类型:A.大城市(51.42%)B.中小城市(42.04%)C.农村基层(6.53%)。择业单位意向: A.政府机关公务员(26.93%)B.学校及科研院所(10.61%)C.其他事业单位(14.28%)D.国有企业(13.87%)E.外资(23.26%)企业F.民营或股份制企业(17.95%)G.部队(2.85%)H.参加基层服务项目(0.81%)I.非政府社会组织(4.08%)J.自主创业(6.1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去大城市和去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学生达50%以上。

8.频跳槽,企业抱怨“学费太高”

大学生就业后稳定性差,是造成企业不愿意接收大学生的另一重要原因。 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一些小规模或者中等规模的企业流失率达80%以上。甚至像大型企业,也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二、解决现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指导对策

1.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力度:这是思想政治工作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目前,大多数高校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服务活动,搭建各种就业平台,但是学生参与度就是不高或者说学生都是被组织过去参与的。为此,笔者认为要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就要从学生的思想入手,只有从思想中解除学生对就业、择业过程中眼高手低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各种束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 这就要求就业工作者要逐一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工作。尽量通过就业指导者的人格魅力从思想上改变大学生原有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把重心从原来的片面追求高薪转移到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使大学生悦纳内化成自身的行为。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就是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具体包括思想品德,专业和非专业的知识,以及在人与人之间体现出来的学习、表达、管理、适应、实践、心理等综合能力。其中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核心,知识是基础,综合能力是关键。

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要引导每位大学生认真思考,重新审视自己,到底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还要根据自身目前具备的各种能力,认清目前所处的位置,结合未来的职业要求,寻找差距,找准努力方向,达到对症下药,提高效率。因此,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等制度,将其列入大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就必修的科目之一。

3.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顺从管理者的意志,而是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高等教育也要转变观念,应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直接的、外显性的竞争力。高校应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建立并完善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从而提升大学生们的就业竞争力。

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并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来缓解就业问题,学校正在调整培养模式和不断改进就业工作。相信在党和政府、高校及高校毕业生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就业问题会逐步缓解。

参考文献:

[1]王智鹰.浅析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问题.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3).

[2] 许小勇.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特点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2007,(8).

[3]张屯鑫,张 熙.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思考. 科教导刊.

[4]张红梅.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J].大观周刊,2012.33.

[5]董海军.新形势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探析[J].山东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147-148.

作者简介:张存岩,女,1985年9月,本科学历硕士学位,高校辅导员。

夏志红, 女,1977年7月,讲师。

上一篇:现行财产轮候查封制度的不足及化解对策 下一篇:浅析江西游艇产业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