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探析

时间:2022-10-10 07:05:36

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探析

【摘 要】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是其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重要砝码。本文结合对绥化学院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情况,分析了微博平台上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微博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微博作为新兴的媒介平台,以其便捷、开放的传播优势吸引了大量大学生微博用户,并对当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观点传播、交友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培养大学生在微博平台的媒介素养是值得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大学生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它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和学会有效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成长服务的能力。①据2013年8月19日,全国大学生新媒体发展论坛的《中国大学生微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单是新浪微博的大学校园用户数已逾3000万,高校日使用用户超过1000万。②数据显示大学生是使用微博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这是由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决定的。自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影响大学生的生活乃至未来的发展。本文以绥化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为依据,对微博平台中的大学生媒介行为进行界定和梳理,为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提出合理建议。

一、大学生微博的使用状况实证分析

本调查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绥化学院在校生微博使用情况和媒介素养现状进行随机调查,共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有效收回份数为290份。

1、微博的基本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绥化学院13个院系的在校生进行抽样调查,同时要求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有8份左右问卷,学生文理科专业、年级分布较为均衡。调查显示,在29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5人正在使用微博,占总人数的79%,其中女生占57%,男生占43%。在微博的使用时间上,有19%的被调查者使用微博时间在6个月以下,24%的学生注册微博时间为6个月到1年,使用时间在1到2年的所占比例为34%,2年以上的微博使用者占23%,可见大学生注册微博的时间差距较明显。

在微博使用频率与时间上,只有9%的大学生会专门花时间浏览微博,62%的大学生则是有空就看。而且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在十分钟以内的占总人数的46%。可以看出绥化学院大学生对微博信息的汲取量有限,大部分学生对微博的使用粘合度较低。从微博的信息数量看,56%的人数量在100条以内。被调查者微博的粉丝数量普遍较少,29%的大学生微博粉丝数在50至100之间,还有27%的大学生微博粉丝数在20以内。以上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还不够充分。

2、大学生对微博持有的态度

能否对微博传播形态和特点进行准确认知是衡量大学生媒介素养高低的一个标准。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微博的传播优势认识较为清晰,他们认为微博能快速和获取新鲜资讯(63%),观点表达自由(47%),准入门槛低、互动性强(39%),内容丰富多样(34%)。同时,大学生对微博传播的弊端也产生了担忧。他们认为微博已成为炒作的新平台(28%)、信息真假难辨(27%)、虚拟性容易导致网络暴力(26%)、信息碎片化不规范(19%)。可见,大学生认同微博是个获取信息的渠道,但对其信息可信度仍持保留态度,微博谣言和碎片化表达影响了大学生对微博的正常使用。

相较于其他微博言论,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实名认证微博(28%)、媒体官方微博的信息(25%)和政府微博(16%)。在针对微博实名制的调查上,32%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实名制可以减少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21%的大学生认为实名制促进了舆论监督的发展,但也有14%的大学生认为微博实名制限制了言论自由,不能畅所欲言,8%的大学生认为实名制侵犯了个人隐私。(见图1)

3、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动机和行为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对媒介的使用是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调查显示,大学生开通微博的原因主要用于关注名人和好友动态(32%)、获取新闻信息(31%)、记录生活点滴(16%)、建立自媒体发表观点(9%)、结交新博友(6%)和跟随潮流(6%)。可见,大学生使用微博主要用于互动和了解社会动态,满足获取信息的需求和情感交流的需求。从关注对象上看,大学生们将对象主要锁定在同学好友(35%)和名人明星(24%)上。在微博的关注领域,大学生主要倾向于文化艺术(20%)、时政要闻(19%)和生活资讯(17%)等领域。(见图2)在具体的关注领域男女生间有细微的差别。

从大学生对微博信息的处理和对微博媒介的利用可以衡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中,当遇到公共或突发性事件时,32%的大学生选择会及时微博此事,认为这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但当其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时,53%的大学生选择不会通过微博曝光得到解决,36%的大学生选择偶尔会。由此可见,大学生并不看重微博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在对微博语言暴力的调查中,尽管68%的大学生在微博中没有使用过语言暴力,但仍然有32%的人会带着情绪微博,28%的学生在面对气愤的事情时会在微博中使用暴力语言。从近几年的“微博反腐”、“微博打拐”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微博是一种参与公共事务监督的新途径、新力量。在微博反腐方面大学生也是比较活跃的群体,调查显示部分绥化学院大学生能够参与到关注度较高的微博舆论监督事件中,如重庆“雷政富事件”(17%)、“郭美美事件”(15%)、“表叔杨达才事件”(7%)等。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微博真伪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核实能力还有待提升,49%的大学生对于官员贪腐案件容易受情绪影响,不经核实便进行转发,也有23%的大学生参与过微博人肉搜索。

4、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

考察大学生对微博影响的准确认知也是分析其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表示,29%的大学生认为微博改变了自己的信息获取习惯,认为微博的信息获取比传统媒体更加及时、便捷。也有18%的大学生微博用户认为没有改变信息获取习惯,微博不是他们获取资讯的首要选择。36%的大学生表示微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话语表达习惯和沟通习惯,比如习惯用微博体表达和写作。认为自己的表达和沟通习惯稍有改变的比例为17%,也有47%的学生认为完全没有改变。在调查中,有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刷微博”上瘾,时时关注微博的信息更新,对微博过于依赖,这也体现出了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不强。

二、大学生微博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媒介素养现状

绥化学院大学生微博使用调查结果表明,微博以一种便捷、时尚的姿态融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但绥化学院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还不够成熟,表现出媒介素养水平偏低。

1、原创能力的缺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原创微博数量较少,大学生微博信息几乎都是原创的仅占7%,而几乎没有原创的则占到30%。对微博热点事件或话题,大学生也较少发表自己的原创性内容,大多是不带评价的简单转发。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习惯转帖,他们在盲目转帖中失去客观判断和思想见解,体现出大学生在使用微博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原创的思维。

2、信息鉴别能力的缺失

对信息的质疑能力和鉴别能力是评判媒介素养的两个标准。能否准确认知微博信息,鉴别信息的真假是考察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由于“公民记者”的盛行,微博有效把关机制的缺失,使得不实信息充斥于微博平台。加之,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被微博上的情绪化言论所左右,影响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信息鉴别和核实能力的缺失使大学生在不自觉中充当了虚假信息、垃圾信息的传播者,成为情绪煽动者的附庸,影响了网络传播秩序,急需培养大学生对虚假信息的防范和监督意识,锻炼其信息处理能力。

3、意识与行为的割裂

在大学生参与微博互动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绥化学院大学生在微博使用时,仅仅把注意力放在他人,小情绪和娱乐上面,内心的潜意识并不承认微博的传播地位。调查显示,大学生即便拥有微博这个传播平台,也意识到了微博的传播特点,但实际参与程度很低,没有把微博的话语优势和传播能量投射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同时也表现了大学生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较低及维护自我权利意识的淡薄。微博参与和互动方面的知行分裂说明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策略

1、主导性教育

作为有思想的个体,大学生应该有主动提高自身媒介素养的意识。真知灼见来自多思而善疑,面对海量的微博信息,大学生应抱有一种怀疑的精神,遇到问题时应理性思考,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同时,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还应注意知识的积累,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培养客观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微博平台,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大学生要审慎、负责,具有一定的信息整合和审核能力。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大学生要能够独立筛选、辨别信息,不盲从、不媚俗、不人云亦云。同时,大学生还应提高有效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成长服务的能力,真正的参与其中,利用微博解决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熟练地使用媒介服务自我。

2、强化性教育

强化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大学生的教化作用,属于显性层面。首先,学校应该保持与时代信息的通达度,比如建立校内微博平台,关注学生动态,加强对大学生微博传播内容的了解,引导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明确学校媒介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对于具有新闻传媒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利用专业教师在全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公共选修课,具备成功的实践经验和合适的现实条件时再在全校开始媒介教育必修课。”③学校通过开设微博课程能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微博这一新媒体,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能面对面的接受学生的反馈,加强师生的互动交流。学校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关网络和新媒体的知识竞赛普及媒介知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带动大学生的媒介参与度。

3、渗透性教育

渗透性教育主要指媒体和社会教育,归属于隐性教育。对电视媒体来说,可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对如何正确使用微博进行宣传引导,或以开设微博专题栏目等形式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进行再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理性的媒介观,为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实现提供帮助。这里也涉及到部分新闻媒体人、“微博大V”和意见领袖们要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美德,增强把关意识,不要随意发表或转载不实言论,对大学生的媒介行为起到积极的引领和榜样作用。社会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有序地参与微博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理性思维,最终推动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本文是绥化学院2013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shxy

201357】

参考文献

①秦永芳、吴琼,《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及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②杜燕,《中国超3000万大学生使用微博 愿与人分享生活点滴》[EB/OL]. http:///it/

2013/08-19/5180344.shtml,2013-8-19

③黄小苇,《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作者:于冬梅、王玉伟,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10级本科生,指导教师:荆丽娜,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典型人物报道的历史分期研究 下一篇:叙事方式在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