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问题设计

时间:2022-08-18 01:07:03

例谈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问题设计

【摘要】案例教学是不同于传统的适合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中案例问题的设计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本文针对案例问题的设计以高中《哲学生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内容为例,探讨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富有启发性”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案例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72-01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案例教学(Case teaching)在基础教育领域有了初步的尝试。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既与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教材贴近生活的特点相适应,又是一种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法,赋予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以新的活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以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为指向,问题性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特征。经常发现在一些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启发学生,但学生启而不发,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唱“独角戏”。这种情况的出现于案例的问题设计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于案例中的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富有启发性”的设计策略或许值得探究和尝试。下面以高中《哲学生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的问题设计片段为例来分析案例问题的设计。

案例内容:2010年韩国“泡菜危机”

围绕案例设计的问题:

问题1:为什么韩国今年白菜价格会飞涨呢?有哪些原因?(指向:联系的普遍性)

问题2:能不能在秋天收获之后继续在田野的土地上种白菜?(指向: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进而引出联系的客观性)

问题3:白菜价格上涨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传统因素、经济因素,这三方面的因素与白菜价格上涨之间的联系有没有什么不同? (指向:气候因素——自在事物的联系;传统因素、经济因素——人为事物的联系。)

问题4:

①冬天在大棚里人们可以提供适宜的温度、光照、水等等也可以种出白菜。是不是说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客观的呢?为什么?(学生直接回答出这个问题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借助下面的进一步提问。)

②人是以什么为参照和依据来提供这些条件的呢?(指向:白菜自然生长的条件——自在事物的联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又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指向:人类实践活动)

由此“ ①是不是人为事物的联系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是客观的呢?为什么?”这个问题也就可以找到答案了——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并且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形成,所以也是客观的。

④“人们以白菜自然生长的条件为参照在冬天也能种出白菜”又说明什么呢?(指向:联系是客观的,但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联系面前无能为力,我们尊重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联系,可以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这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涵盖了教材的知识点。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中,由“白菜价格上涨的因素”入手,学生利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很容易能够分析出上述原因,由已有知识引出新知识;并且每个问题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递进关系,如问题1和问题2,问题1和问题3,问题4的每个小问题之间,通过有步骤设置的连环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生成知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富有启发性”。

此外,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教师还应考虑到以下几点:

1.提问的目标要明确,指向清晰

指向不明的问题不但收不到提问的效果,反而会把学生引入十字路口。只有指向清晰、针对性强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有效的思考和探索的欲望,也只有这样提问才能为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

2.提问能够打开学生思路,提供学习线索

提问中可以设计一些引领性的问题,提示学生问题思考的角度和方向,提供学习线索,学生就不会无处着手、无话可说了。

3.问题应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层次和梯度可以体现在每一个问题中,或者一组问题的设计中。如问题1:白菜价格上涨的原因,学生利用学过的经济常识很容易会想到“产量少(供应量少)”和“需求量大”,接下来进一步深入启发学生分析导致这两个因素的出现深层次原因。

4.设计的问题不能脱离学生认知水平

如果目标问题复杂或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分解。或者按照逻辑层次性展开问题(纵向分解);或者按照问题所涉及的内容方面进行展开(横向分解)。如问题4“人为是事物的联系是不是客观的?为什么?”学生在分析原因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解问题,比如问题4的第 ②和第③小问题就是帮助学生将第①小问题进行了分解。

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正如课堂和生活一般,往往一墙之隔。思想政治课上鲜活的案例、精当的问题就是教师为学生打开的理论通向实际的一扇门。虽然目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几乎没有现成的、固定的参考书,教师需要自己动手准备教学材料,需要更多的参与到课程设计中来。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在一定意义上,也给教师创造性地为学生打开知识之门提供了一个更加自主的、个性化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认识“案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2期第43-48页

[2]张家军、 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4年第1期第51-53页

作者简介:

陈桃,女,辽宁本溪人,长春教育学院政史地系讲师。

上一篇: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下一篇:一道化学计算题的思维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