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虚荣心

时间:2022-08-18 12:02:37

摘 要: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状态是学校和家长的共同目标。虚荣心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但它常出现在学生中间,如何认识并利用它,作者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 虚荣心 需要层次 心理健康

心理学认为: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无论古今中外,无论男女老少,穷者有之,富贵者亦有之。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们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的声誉、威望等比较关心,而虚荣心强的人一般自尊心也很强。荀子说:“人生而欲。”因为人是一种生命,生命自然有欲。有欲无欲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分界。欲是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的本原。人的欲望是天生的。但凡是生命,都是一种群体。有群体便有差异与不同,便有攀比和嫉妒的欲,于是便产生虚荣心了。所以说,虚荣心总是与攀比、嫉妒、追求等相伴而生的。我认为应该正视它并从中得到启发为我等所用。而不是逃避它,无视它抑或想方设法消灭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和爱的需要,指如需要被所在的群体接纳,受到家人和其他人的关心、爱护、支持和异等。而尊重需要,指如对于实力、成就、优势、胜任,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和自由的需要,对于地位、声望、荣誉、支配、赞赏等的需要。

不难发现在学校、社会、家庭中,有虚荣心的孩子并不少。当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动机层次逐渐提高。在家庭生活中,他们希望家长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成长,认可自己的想法;在校园人际交往中希望得到同学的接纳与欢迎;在社会生活中,希望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产生共鸣。他们更在乎家长和老师的态度,渴望自己得到认同和赞扬。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可是就是那些成长过程中缺少家庭关爱,在学校又得不到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孩子,由于需要得不到满足,表现出相反的激烈诉求――虚荣心。我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特异表现,把它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对它加以利用,因势利导;如果它表现得过于异常,家庭和学校就必须携手共同应对。

一、家庭教育:正确认识,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行为示范作用对孩子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孩子出现好面子的苗头时,家长应对这一现象有清醒的认识,及时反思自身的行为。如有的家长本身就喜欢佩带各种首饰,讲究吃、穿、用(手机、服装)。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上面的内容很多都是成年人的杰作;孩子很像一个个信息的接收器在不断地接收外界的信息;孩子还像一部电脑的裸机,你装什么样的软件,它就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很多时候,孩子的虚荣心源于成人的言传身教,只有积极引导,以身示范才能预防青少年的盲目跟风,过度虚荣。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首要的,只有如此才能为提高学校教育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二、学校教育:宽容看待,积极引导

学校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面对校园中的虚荣心,教师首先要客观地、宽容地看待这一现象,明了它是学生表达被需要、被认可的一种特殊渠道,在这一前提下,实施正确的引导,切勿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更不要给学生贴标签,另眼相向,而是从教育者角度对他们进行研究和引导。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正面输出正能量,减少虚荣心的负面影响,将这种渴求被认可、被需要的心理引向阳光大道。其次,利用虚荣心强的人“好面子”、“自认不凡”的属性,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增强学生行动的动机,促其成为学生所用的工具。例如,班上某女同学自认为智力强,与人交往中流露出高人一等或对别人的看法和做法不屑一顾的神态,给周围同学带来很强的不适感,很让我头疼,在一次谈话中,我了解到她自认为能上重点中学,我欣喜地开导她:“你一定得加把劲哦,那个地方可是高手如林啊。”她点点头,表示赞成,过后的表现相对务实和低调,很让我有成就感。但是,反之,过重的虚荣心不及时给予消除不仅不能产生积极作用,反而会让人误入歧途,不利于成长,伤人害已。有的家长过于溺爱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价值观,并举反面的例子;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荣,让学生逐步形成这样的认知:“我们确实生活在物质相对充裕的年代,应当珍惜,正确认清自己的自然属性,做一个坚强的、阳光的、健康的、受人欢迎的自我。”正确看待它,是认识它和利用它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虚荣心是一种由于人的需要而形成的对于外界的关注进行追求的自然心理,本质上并没有严格的好坏之分,不必把它视为洪水猛兽。对虚荣心的研究对于家庭、学校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引导得好,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助推作用,倘若失去控制,将造成巨大的群体性负面影响,危及孩子的人际关系。我们要正确看待虚荣心的实质,有针对性地预防虚荣心带来的冲击,为青少年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章睿齐.虚荣心的自我调试.大众心理学,2003.10.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郭永玉,王伟.心理学导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走出当前中职学校美术教学的误区 下一篇:农村初中学校音乐教学现状调查及其质量提高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