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及对策

时间:2022-05-15 10:11:47

教师面临的职业压力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各行各业都存在竞争,有竞争的地方必然有压力。现代人谁又没有压力呢?学生努力学习,盼望一朝金榜题名,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技术人员埋头科研,渴望开发出性能优异的产品,追上更新换代的步伐;销售人员联系客户、频繁出差,为的是提高销售额,完成公司计划。20世纪60年代,著名工人标兵铁人王进喜说过一句话:“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喷油。”经济发展愈快,社会前进节奏愈快,每个人受到的压力就愈大。

如今,教师这个职业堪称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据调查显示,约有五成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与教师工作压力过大有关。实践表明:教师心理适应性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发挥。

那么,教师面对哪些职业的压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来自社会的压力。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传统观念赋予教师较高期望,认为教师不但传授学生知识,而且在言传身教中树立正面形象,塑造学生性格。因此,近乎完美的教师形象一直作为标杆,作为模范来规范。

第二,来自学校的压力。学校与学校之间是有竞争的,而升学率是现实的指挥棒,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学校自然而然地把这种压力层层传递给教师,为此学校会制定出相应的制度管理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第三,来自教师自身的压力。教师身份对教师本人来说是一份职业,当然也是一种事业。既然教师也是人,那么他必然会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负担。在工作上,他必须认真细致、履职尽责,扮演教师角色赋予的责任;在生活上,要像普通人一样经历结婚生子、生老病死。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必然承担多种身份的转换,所以我们的压力不可避免地存在。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压力非常大。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想扮演好工作和生活赋予的角色,完成本职工作,承担生活责任,需要时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说,不仅需要一定的智商IQ,而且需要高的情商EQ。

那么,面对这些压力,教师该怎样应对呢?

首先,以平常心对待来自社会的压力。在社会转型期,教师如何适应这一巨大的变化,的确并不容易。但是总的来说,社会给予教师的形象是正面的,对教师的评价是肯定的,这样的社会氛围是有利于教师行业的,这样的压力或者说期待也表明教育对社会的重要性。我们会以努力工作赢得社会的认可,以平常心对待来自社会的压力。

其次,以努力认真工作对待来自学校的压力。学校可能会通过讲课比赛、奖惩办法、职称评审这些方式实现管理目标,教师身在其中,不得不参与。我们与其被动应付,不如积极应对。我们调整心态,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最后,积极转换角色对待来自自身的压力。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为主题,教师不再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而应该走到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需要,发现学生的心理,与学生成为平等的对话朋友。当一名教师平时认为“自己就应该是很出色的教师”,可以为自己“打气”,让自己更有自信。但是现实中出现压力时,也可以对自己说“教师也是人,也会有失误”,这样你就会改变原有思维定势,缓解原有压力。

对于教师工作中的压力,我们除了希望社会给予教师关怀之外,教师更应该自己缓解自己。在这里,我就自己的经历说几点体会。

第一,尊重为本。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有时候他们是比较敏感的。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站在学生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教师就比较容易理解学生,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样教师善于接受学生、容忍学生,学生就会喜欢教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会比较融洽。

同时,教师这一职业是崇高的职业,教书是有益于社会的工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既重要又艰辛的。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甚至爱上自己的职业,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尊重工作单位,单位是你选的,单位也选择了你。每个月从单位领取工资,从低了说是为了养家糊口,从高了说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我们立足岗位做好工作,是尽了自己的本分。

第二,善于放弃。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好本职工作,做成一点事情的话,就要集中精力,锲而不舍。人生短暂,我们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所以,我们要用有限的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时候我们做了事,可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只要尽力了,我们就无愧我心了。

对于教师,我们可以列一个工作日程表,每天写出必须做的事情,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然后按照它们的重要性排序,这样的话,自己心里就有数了。每天留下一点时间休息一下,而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经常会感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有时会觉得自己很无力。不妨做一个大度豁达的人,遇到烦恼的事情放开点,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境遇太差,把成败归功于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能动性。教师劳动的收获是精神产品的收获,是短期无法看到效益的收获,认识到这个特点,你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优化植物细胞工程实验的课程内容 下一篇:走出当前中职学校美术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