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养成教育中把握学习方法

时间:2022-08-17 11:48:30

论如何在养成教育中把握学习方法

摘 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该文试图从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关系入手,探索通过学习方法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

关键词: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81-02

作者简介:刘瑞生(1965―),山西晋城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现任山西省晋城市城区钟家庄中学校长。研究方向:教育学、教育行政管理。

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上的重要转折期,这一阶段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进一步优化和学习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本文试图从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关系入手,探索通过学习方法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

一、方法是点,习惯是线

广义的学习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途径等。狭义的学习方法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所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和策略。实质上,学习方法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活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原则的调节指导下,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心理能力和体力,把一系列具体的方法和手段连为一体而形成的有明确目的的活动。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习惯是一种稳定性的行为。所谓学习习惯,就是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

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习习惯不等同于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可以有长期、稳定、系统的特点,也可以有临时特用的性质。不过,当学习方法经过长时期的运用,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如果学习方法更多地转化为不再需要意志努力的学习习惯,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习方法的作用。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习惯只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

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一个相对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都知道“线是由无穷多个点构成的”这个数学概念,而方法和习惯也适用于这种点和线的关系,即,学习方法经过长时间的运用和重复,就会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例如,要解决学生上课听讲抓不住重点、心中无数的问题,我们就要教给学生一个方法――预习,那么通过学生对这个方法的不断运用和重复,就会形成一种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最终解决了上课抓不住重点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养成教育实践中,要遵循“目的―方法―训练―养成”的规律。首先要明确养成习惯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搞清楚要求学生养成的这个习惯是为了帮助他们解决什么问题(听课心中无数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再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预习的办法),然后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这种方法并时常监督或督促他们去运用这种方法(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最后通过不断的重复和运用将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内化为一种本能的行为,也就形成了习惯(养成预习习惯)。简单来讲,我们在养成教育中不是教习惯而是教方法。

二、好方法可以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在迈向学习型社会,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对培养具有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新型人才有着重大意义。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学生一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主动摄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培养独立自学的习惯,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开展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指导,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在“目的―方法―训练―养成”四个环节中,最容易引起注意的是“训练”环节,所以在许多关于行为习惯养成的规章、制度、做法、经验中,大多数谈的都是训练环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可操作性强,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可参与性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容易制定出这样那样的规定、标准来约束、监督、检查学生。在四个环节中,相当重要的“方法”环节却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掉,原因正是因为操作和参与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所以,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好外因的促进作用,通过内因的变化达到形成良好习惯的目的。发挥好外因的作用,教师必须为学生解决好方法的问题,要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那些能够刺激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符合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规律,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快、更轻松、更容易看到进步、成绩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从主观上积极主动地去重复“点”,才能更好更快地形成“线”。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生习惯养成困难,时常出现反复,养成工作流于形式等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没有抓好“方法”这个重要环节,没有搞清楚“方法”在习惯养成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被动养成的状态,甚至导致学生出现抵触情绪。

三、方法与习惯的有机结合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习惯,而方法与习惯是融为一体的,因此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兼顾两个方面,既要让学生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方法,更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方法能保证一时某刻解决某个问题,但不能保证远大理想的实现;而良好的习惯才能保证成功的实践过程得到很好的完成,从而实现成功。龟兔赛跑的故事家喻户晓,兔子跑得快,具有很强的赛跑方面的特长优势和竞跑方法,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最后败给了乌龟。方法固然重要,但习惯显然更有意义。比如有些家庭的孩子,父母几乎是文盲,不能教给孩子很多的知识,但是这些父母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往往也能够使孩子获得较好的成功。而有些家庭条件优越,孩子通过各种学习获得了广泛的技能素质,但可能由于忽视了良好习惯的养成,特长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掘和发挥,最终平庸无奇。

综上所诉,笔者认为在养成教育中,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关系,调查、了解、分析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状况,研究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投入在解决“方法”层面上,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习方法,养学习习惯。

上一篇:刘谦:内心深处的开关 下一篇:飞行在名为“奇幻”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