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企业切盼经营环境稳定

时间:2022-08-17 11:40:09

外贸企业切盼经营环境稳定

日前,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赴安徽和宁波市对外贸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外贸企业对今年我国外贸形势持谨慎乐观态度。受调查企业普遍认为,外部形势继续转好,亮点是欧美市场持续回升、订单增多,但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国内环境存在隐忧,企业困难增大、信心不足,但也给优势企业带来产业整合的机遇。

外贸企业所面临七个困难

受访的两地外贸企业普遍面临的困难主要体现在:国内外整体经营环境不稳定,原材料价格飙升、企业用工难和限电等因素严重影响企业正常出单,从而限制增长速度。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成主要困扰国内外市场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已经成为外贸企业的主要困扰。棉花、棉纱、橡胶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011年3月初,代表328级棉花的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为30764元/吨,较上年同期上涨了近一倍,主要品种棉纱价格大幅上涨。经营纺织服装和家电等外贸行业成本压力巨大,与此同时在国际市场上由于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竞争激烈,企业要求提价十分困难,导致企业利润空间逐步降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超出企业的预期,企业不敢接受长单。铁矿石等价格的波动也给经营原料进口为主的外贸公司在经营决策上带来巨大困难。2011年2月份全球三大矿山巨头的必和必拓向中国钢厂发出新的铁矿石报价为168美元/吨,比上月提价8%,而且将铁矿石季度定价机制转为月度定价机制,这将加剧铁矿石价格和钢铁价格的波动。

人民币升值影响低于预期人民币升值对于大多数企业的负面影响没有想象中严重。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外贸企业应对此问题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而且对于未来人民币走势有明确的预期。企业采取诸如加大进口力度,依靠进出口平衡抵消人民币升值影响;选择外汇期货等理财产品进行外汇套期保值等应对方法。但仍有部分外贸企业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比较敏感,具体受影响行业一是纺织、服装行业和一些较低端的家电行业,由于国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没有定价权,持续升值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二是以奇瑞为代表的汽车行业,由于海外运输成本居高不下,产品面对韩国等竞争对手时没有价格优势,人民币持续升值导致企业利润降低。另外,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意识仍有待加强,据宁波市人民银行的调研结果,106家被调研外贸企业中仅有56家对人民币升值主动采取了相应的对策。

用工难、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突出安徽、宁波两地均普遍面临此问题,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安徽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工人工资水平逐步提高,用工难问题有所缓解,企业反映更多的是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安徽2010年企业用工成本较2008年上涨了近一倍。而宁波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力构成的变化、新生代劳动力的时代特点和中小型加工企业福利待遇无法保证等多方面因素:企业原有熟练工人由于年岁较大选择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不愿选择去郊区等地工作。针对此问题,企业采取增加工资福利,加强后勤保障、提高机械化程度和转移至内地省份加工办厂等措施,但收效并不理想,招工难问题导致企业出单增幅明显低于接受订单的增幅。

利率政策调整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大多数中小型外贸企业仍面临融资困难。随着石油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自2010年10月份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加息以来,到截稿时已经连续五次加息、11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仍将实施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对于大多数中小外贸企业来说,利率持续走高不仅会增加融资成本,而且会增加融资难度。据安徽省商务厅统计,在全省3500家有进出口实绩的中小企业中,约有60%以上的企业面临融资困难。

日本地震带来小范围影响日本地震和中东政局动荡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尚未充分显现。目前具体影响为:一是部分已签合同的到货时间被推迟,由于日本部分公路、港口和机场受损,物流时间和成本增加;二是货物滞港,影响货物装卸,导致成本上扬。上海港由于对日出口货物堆压,对出口至日本的货物,收取1800元/箱的费用;三是随着日本地震和核泄漏形势的不断持续,许多企业需要重新寻找进口设备替代供应商。

中东政局动荡对于整体外贸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大安徽省今年1-2月对中东四国累计出口同比下降11.2%,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仅在2%~3%。从企业层面来看,以奇瑞汽车为例,中东是其重要出口市场,中东政局动荡给企业出口带来一定损失,但随着其加大开拓中南美新兴市场的成功,负面影响将逐步降低,不会导致公司总体出口业绩滑坡。

用电紧张成部分企业主要困扰宁波市出现的用电紧张局面成为外贸企业忧心的主要问题。由于用电需求增长过快,2011年以来,宁波市用电量同比增长近30%,而新增供电能力却远跟不上,再加上部分机组事故和天然气气源不足和油价、煤价上涨均制约现有部分备用发电机组发电,导致宁波市目前面临60万千瓦的用电缺口。在首先保障居民用电的情况下,企业生产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外贸企业的增长速度。

三项措施改善经营环境

在各种压力下,一些外贸企业仍然选择出口而不选择内销,其重要原因在于出口能够将企业的产能充分释放出来,使企业的生产始终保持一定的规模以此来降低成本。一旦外贸受到影响,内贸也将受损,可以说内外需一损共损、一荣俱荣。而且大量出口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还为国家承担着保障就业的职能。因此,许多外贸企业都希望从国家、地方政府层面明确保障出口的重要性,并保持各项政策措施的稳定性,有利于企业做出中长期生产规划。安徽省和宁波市商务主管部门在对企业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切实了解企业此方面的要求,采取了多项举措。安徽省力争保持2010年的各项贸易政策不变,并继续加大对外贸企业的各项支持服务力度。宁波市各项外经贸政策力争做到透明化,这些举措得到外贸企业的广泛认可。

进一步推进贸易结构调整“以出口为导向、订单贸易为主”的经营模式之路越走越窄,各级政府要引导企业进行自主转型。但中部地区在此问题上意识仍显薄弱,大多数传统外贸公司近些年遭遇困境,但仍缺少主动转变增长方式摆脱困境的意识,依然停留在向政府要政策、要优惠的阶段。宁波外贸企业在此问题上则体现出沿海地区的领先之处,其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受访多家宁波外贸企业近几年已经采用不同方法来转变增长方式:慈溪进出口公司选择供应链管理策略,利用工贸合作和客贸合作的方式,拓宽企业生存空间。在工贸合作中,加大自营比例,模糊概念,选择工厂深入合作关系,为其提供资金或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实现工贸合作;客贸合作则是与国外供应商开展深层次合作,双方共同持股,双方共同分享国内生产至国外销售这一完整供应链,实现产销共存。

解决用工难问题目前面临的招工难问题并非劳动力总人数的不足,而是劳动力的“结构性用工难”。企业缺少技术性工人,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尤为严重。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提高技术型工人的社会地位,并从政策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中小企业有改善用工条件的空间。政府对于能够固定招工的中小企业要给予针对性的补贴。另外,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要让企业主导。以专款补贴的方式或税收优惠的方式鼓励企业层面的技能培训,不仅能降低行政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对接成本,增加企业的适用性。

采取切实措施推动企业扩大进口受访的外贸企业无论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角度,还是平衡进出口以规避汇率风险的角度,都拥有扩大进口的意愿。但是在进口原材料方面,国内外原材料价格的走高和频繁波动使得企业望而怯步;在进口高端机械设备方面,由于内外资企业进口设备优惠目录不同,内资企业向对外资企业处于竞争劣势。这种种情况打击了企业的进口积极性,建议各级政府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国内市场秩序,使国内企业拥有健康、公平的经营环境。

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上一篇:两岸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未来方向 下一篇:中国纺织业 织出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