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探究

时间:2022-08-17 11:15:14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探究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开放程度和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外合作办学这一符合当今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模式正广受关注。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外合作办学成效的好坏。文章在介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基础上,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特点,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归纳了部分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开展辅导员工作的有效举措,对做好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辅导员作为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管理学生日常事务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展开探究,不仅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完善,还有利于国际化综合型人才培养和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出台,走过近30个年的中外合作办学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截止2013年,我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经到达1780个。通过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管理模式,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更新了我国高等教育观念和体制,提高了高校师资队伍业务水平,加快了高校薄弱学科发展速度,改善了部分学校办学条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紧缺性人才。

但中外合作办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磨合与改进。不少高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毫不顾及自身办学条件,忽略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在开设专业时盲目选择社会热门专业或办学成本低廉专业,低水平重复办学。另外,由于存在时间短,发展速度快,历史积淀少,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实验实训、管理制度、监督机制等方面也存在缺失。这不仅损害学生利益,还妨碍中外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存在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不错,思想活跃,观念新颖,爱好广泛,特长突出,知识面宽,可塑性强是其特点,但也存在不足:

(一)基础薄弱,纪律涣散,素质不高,自控力差。在生源竞争激烈的今天,运转经费完全来自学生学费的中外合作办学院校为了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降低招生门槛。由此造成一大批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学习态度不正,自控能力不强,组织纪律涣散,时常迟到、早退、旷课,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的后进生进入这个群体,给学风管理带来难度。

(二)自信心不足,承受力不强,心理问题相对突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学习上因为基础差,压力大,缺乏耐心,所以很容易自暴自弃。而在生活上出于独生子女、条件优越等原因,自理能力弱,自我意识强,爱钻牛角尖,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任性而不肯直面失败,抗压能力相对薄弱。另外,由于单亲家庭、不受重视等缺乏家庭关爱原因,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人沟通等问题也十分常见。上述问题的突出,使得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必然成为同龄群体心理问题的重点关注对象。

(三)信念动摇,是非淡薄,没有明确人生目标和正确价值取向。中外合作办学学生良好的家庭条件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使得他们一方面接触社会的机会更多,更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了解西方的途径更广,更容易直面中西思想认知的碰撞。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理想信念更容易动摇,辨别是非能力相对淡薄,没有独立的思维方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中外合作办学辅导员工作有效举措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应根据其学生特点和存在问题对症下药,有效举措主要有:

(一)充分利用好入学教育和军训时段。新生入学之初的入学教育和军训时段是开展文明礼仪、待人接物、校规校纪、学业规划、入党动员、组建班委、了解学生、树立形象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机会,辅导员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他们能够以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生活。

(二)不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辅导员应通过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狠抓出勤率,坚决杜绝迟到、早退、旷课、和不遵守上课秩序等现象的发生,帮助学生化被动受教为主动求知,改掉以往不思进取的懒散作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另外,针对“刺头”学生,不能放任自流,要通过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通过单独谈心,加强监管和帮扶力度,帮助其制定学业规划,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

(三)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因为成长环境安逸,遇到挫折时,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因此,辅导员应本着科学、全面、保密、动态的原则,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谈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关注学生不同时期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消除学生心理隐患。

(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辅导员应凭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过硬的政治素养,通过开展爱国爱党、集体荣辱、个人修养、自尊自爱、感恩回报等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使学生能运用辩证法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蔡畅.浅谈中外合作办学院校辅导员工作特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3.

[2] 乔雪梅.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方法新思考[J].时代经贸,2012,20.

[3] 甘超,陈炜昀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辅导员工作方法探析[J].价值工程,2011,20.

[4] 苏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辅导员工作创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1,8.

[5] 张力,钟凯.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合作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16.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创新 下一篇:基于原版英文影视作品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