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时间:2022-08-17 11:04:46

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摘 要:文化身份观已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引入翻译实践中。本文试图立足于文化身份观概念,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文化身份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他们的 《红楼梦》 英译本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和翻译,探讨了译者文化身份译文影响

关键词:《红楼梦》;文化身份;文化因素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81-01

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的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正如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在《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一文中所言,“文化身份”是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真正的自我”,它反映了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共有的文化符码,为我们提供了变幻的历史经验之下稳定不变和具有连续性的意义框架。Stuart Hall认为“文化身份”有两种理解的方法:文化身份体现了集体的身份和特征,它是稳定的、持久的;另一方面文化身份及其特征本身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因此它又是不稳定的,变化的。《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被称为“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目前《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以飨世界读者。然而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让译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处理这部巨著中文化因素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文化身份。

一、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文明于世,许多的食物名称都蕴含着特有的文化风味,例如:“汤圆”、“饺子”、“馄饨”等。“饺子”在西方被翻译为 “dumpling”, 然而它们却不完全一致。“dumpling”的意思更接近于汉语中的“汤团”,“团子”。对于《 红楼梦 》 中饮食文化的翻译,两部译本做出了不同的处理。例如:

例1: 贾芸笑道:“巧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the Yangs)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Hawkes)

杨氏夫妇与霍克斯对“米”和“粥”做出了不同的翻译。杨氏夫妇将其译为 “a meal”、 “rice”;然而在霍克斯译本中则演变为 “bread” 、“flour”。在处理这些有传统特色的食物名称时,杨宪益夫妇运用 “meal” 、 “rice” 以此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体现了东方文化身份;霍克斯将“粥”翻译为西方人的主食之一 “bread”,“米”译为其原材料“flour”, 这样的翻译减少了西方读者的阅读难度,体现了其西方文化身份特征。

二、道德文化

社会文化系统与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息息相关,例如人们如何相互影响和进行内部组织,它包含了社会阶层,亲属制度,政治和法律,教育,体育和娱乐,习俗等。其中道德准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处理这些文化因素,直接反映了译者的文化身份。

例2: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

“Lack of talent in a woman is a virtue.’ The important thing for us is to be chaste and quiet, feminine accomplishments being secondary. ” (the Yangs)

“A stupid woman is a virtuous one”: that is what the old proverb says. “A girl’s first concern is to be virtuous, her second is to be industrious.” (Hawkes)

在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非常低。她们必须遵守“三从四德”。根据《仪礼・丧服子夏传》,“三从” 指的是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根据《周礼・天官九嫔》,“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品德、辞令、仪态、 手艺。其中“无才”是其所奉行的准则中很重要的一条。“无才”,换句话说,也就是不能读写,在封建社会中,读写被认为是男人的专利。杨氏夫妇将“女子无才便是德”译为“Lack of talent in a woman is a virtue.”,其翻译保留了原文色彩及含义;霍克斯的译本则为“A stupid woman is a virtuous one”,此处未忠实于原文。杨宪益的东方文化特征有助于他了解“无才”的真实意义及其对封建妇女的重要性。对于霍克斯,明白“无才”的字面意义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他是一个汉学家。但是当联系到译入语读者的社会文化,他们无法真正了解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状况。基于这一点,霍克斯改变了原文的意义,他的翻译充分体现了其西方文化特性。因此,对于《红楼梦》中道德文化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译者文化身份的影响。

三、语言文化

中华民族语言丰富多彩,表意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还包含了其中大量的诗歌、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格言、俗语等,具有极高的文学、史学和美学价值。在语际翻译中,这些带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成分必将成为译者一大难题。本文拟从典故入手,探讨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文的影响。

例3:“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 Kan1, more delicate than Hsi Shih2

1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the Yangs)

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Hawkes)

“比干”和“西施”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两个历史人物。前者是智者,后者是美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与西方文化中的所罗门及维纳斯相似。然而东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甚至存在文化空缺,在翻译典故时需要提供必要的注解。杨宪益对于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在历史中的重要性非常了解,曹雪芹运用此典故意在让女主人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杨氏译本采用翻译加注解的方法将原语文化完整地传达入译入语文化,其东方文化特征在其翻译方式中体现了出来。霍克斯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将两位历史人物直译,未加入任何解释。这使得林黛玉这位女主人公不能给译入语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些重要的文化信息来源也必然失去。这也是其西方文化身份在翻译中的体现。

四、结语

译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对同一部著作的翻译必然产生不同的译本。其不同的选择,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从根本上讲,会受到其文化身份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从文化角度出发,从杨氏夫妇及霍克斯所译的《红楼梦》两部全译本中所选取的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文化身份的不同,不同译者在对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其程度上存在着很大不同:基于东方文化特征,杨氏译本尽量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及原著文化韵味,最大限度地传递了文化信息;而出生于西方的霍克斯更倾向于将包含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内容翻译得顺应于西方文化习惯,这必然使中国文化信息不能很好地传递。由此可以看出译者的文化身份影响着文化因素的处理和翻译,特别是在处理像《红楼梦》这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经典著作时,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

おげ慰嘉南祝

[1]曹雪芹,高 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陶家俊.文化身份的嬗变:福斯特小说和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Hawkes, David. (tran. ) The Story of the Stone.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73, 1977,1980.

[5]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trans. ).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1980.

上一篇:领事保护与外交保护比较探析 下一篇:关于加强独立学院学籍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