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出资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时间:2022-08-17 10:23:35

人力资本出资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

一、人力资本出资的经济学分析

(一)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的思想肇端于17世纪70年代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学界普遍采纳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概念,即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的能够使价值增值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具有以下特质:

其一、人力资本具有高风险性。根据风险收益理论,应当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出资,获取产权收益的资格。随着公司有限责任原则的确立、资本证券市场的发达,物质资本出资者较人力资本出资者更容易扮演“投机者”的角色。他们既可以选择在事前以分散投资、组合证券的方式,也可以事后在证券市场“用脚投票”来防范和化解风险。而人力资本所有者由于劳动合同对单方面解除合同违约责任的规定以及公司法对高级管理人员竞业禁止条款的规定等,使得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受到极大地抑制。由此产生了费次罗和穆勒所说的“非流动性”或者“套住效应”。

其二,人力资本具有主观性,需要必要的风险激励。人力资本与其自身具有天然的不可分离性,其效能的发挥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本身,当人力资本的产权要求得不到必要的激励时,他就会理性地将自身的人力资本“闭锁”起来,其利益要求一旦受损,资产就可能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

(二)现代企业理论

与 “资本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古典企业制度相比,现代企业制度已转变为由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组成的特殊合约,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知识、智力、技能等智能型人力资本取代物质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现代企业是多元利益的结合体,他不仅是资本的联合,而且是劳动与资本的联合,企业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围绕权益的获取和保护所形成的合作博弈网,包括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内的各方当事人都有权从企业中获取自己应得的利益,片面强调其中一方的利益不符合内在于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共享企业所有权是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制度安排。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其劳动力“不仅是一种劳动行为,而且是一种投资行为,劳动者不仅应该获得劳动收入,而且应该像其它公司财产投资人一样,获得产权收益” 。

二、人力资本出资的法学分析

(一)域外人力资本出资立法与实务考察

大陆法系国家大多禁止公司以人力资本出资,但出资形式呈现出日益宽松的趋势。法国《商事公司法》第38条第2款规定,公司股份不得以技艺出资方式认购,但与实现公司宗旨有联系的,得以其技艺出资。《法国商法典》规定,仅以其技艺出资的股东,其分享利润及承担损失的比例,与出资额最少的股东的比例相同。股东可以以劳务出资,享有股东权利,但为了保证公司资本的真实,劳务出资不能成为公司注册资本的构成部分。此外,意大利民法典、日本、瑞士等国公司法虽明确禁止人力资本出资,但实践中通过职工持股制、股票期权等形式实现人力资本的产权制度安排。如西欧的“参与制”,西班牙的“蒙德拉贡管理”等形式。日本为“促使股份公司资金筹集简易化”,也积极仿效美国,尽可能扩大出资的种类。英美法系国家公司立法中没有禁止劳务(人力资本)出资的规定。美国《示范公司法》(修订)6.21(b) 规定:“董事会可以认可发行股票,为此而收受价金,该价金包括一切有形或无形资产,或是能使公司享受的利益,包括现金、已提供的劳务、付款证书、提供劳务的合同或公司其它证券。”为了避免未来劳务出资可能导致的履行不能,该法专门规定了三种救济机制:可设置托管账户,或进行其他限制股份转让的安排,可根据支付的股份购买价格将分配利益贷记。若该劳务未能履行,受限制的股份、托管股份以及贷记的分配利益可能全部或部分被消除。英国对人力资本出资的规定最为宽松。1893年Re Eddy stone Marine Insurance Co.一案所确立的原则一直沿用至今。该原则认为公司提供劳务以换取股权的协议可以接受,可作为公司股权的约因,而如果这些劳务已经发生,则成为过去的约因,不能作为有效的股权约因(valuable consideration)。

(二)我国人力资本出资立法与实务考察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20%”。与1993年的《公司法》相比,现行《公司法》虽未明确规定人力资本可以出资,但其为人力资本出资创设了制度空间。按照该规定,只要人力资本实现“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就可以成为有限公司股东的合法出资方式,充分体现了商法自治原则。遗憾的是,出于对劳务等出资形式的担忧,2005年国务院的《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又明确规定:“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有学者认为,这一要求过于严苛,甚至有可能导致立法者在新《公司法》中贯彻商法自治,扩大出资方式的良苦用心落空。 在一些地方立法中,有些省市直接对人力资本出资方式进行了规定并做了有益的尝试。如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此外,海南、南京等省市也有相类似的行政立法。特别是2005年上海市出台了《浦东新区人力资本出资试行办法》(简称《试行办法》),成为目前我国人力资本出资规定最为系统的地方法规。同时,《试行办法》规定,在浦东新区范围内登记注册的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不含外商投资企业),属于以金融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创意产业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的知识、技能、经验都可以按照法定方式作价出资。但以人力资本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35%,并就人力资本的评估作价、作价入股等方面做了规定。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作为一部“鼓励投资兴业的服务型公司法”和“鼓励公司自治的市场型公司法”。在立法层面承认并确立人力资本出资是公司资本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将“公司财产囿于狭隘的物力财产范围已经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应解放思想,勇于突破传统公司资本理念的束缚,确立人力资本所有权的法律地位,允许人力资本出资并赋予人力资本出资者相应的股权收益。

(张利国,1976年生,河北张北人,大连民族学院讲师、西南政法大学在读博士)

上一篇:“难点村”治理过程中基层干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下一篇:影响消费者网上购物的因素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