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门坎效应” 构建解题平台

时间:2022-08-17 09:26:50

巧借“门坎效应” 构建解题平台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提出“门坎效应”,即一个人若接受了别人某一方面的一个要求,也往往容易接受这一方面的更高的要求。“门坎效应”对中学数学解题教学的启示是:当学生被一道“气势汹汹”的数学题唬住时,我们不妨先降低题目的要求,先只要求他们“进门”,逐步引申,最终将题目解出。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不仅可以使一部分学生逐步由“惧怕”数学变为“喜欢”数学,改变他们学习数学的心态,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撩拨他们求知的情感,提升他们数学思维的品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一些体会,权作抛砖引玉。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门”

在现在的数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很少学生有“举手踊跃回答问题”的习惯,有些学生一方面本身就惧怕数学,对自己解题没有信心,另一方面又怕自己回答错了,招来同学们的“议论”。这时候,我们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挖掘学习潜能,应先向他们提出一个小问题,“进门”之后循序渐进。

例1:在平面斜坐标系xOy中,∠xOy=60°,平面上任一点P关于斜坐标的斜坐标是这样定义的:若=xe1+ye2,(其中e1,e2分别为与x轴,y轴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则P点的斜坐标为(x,y)。

1.若P点的斜坐标为(2,-2),求P到O的距离|PO|;

2.求以O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在斜坐标系xOy中的方程。

学生看到此题后楞了,从未见过在斜坐标系中讨论向量有关问题,心里没了底,我适时抓住学生的心态,采取这样的策略:

师:这次我要请“没举手的、头低着的”来回答。要求回答一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向量坐标的定义,生1,你来回答。

生1:在直角坐标系内,分别取与x轴、y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作为基底。任作一个向量,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使得 ,(x,y)叫做向量的坐标。

师:很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向量的模又是如何求的呢?(要求用基底代入运算)。

生1:

师:太棒了!,现在你对照刚才自己回答的问题,再来看一下这道题目的第一问,会分析了吗?

生1:我会了,|PO|为向量 在斜坐标系中的模,与直角坐标系中一样,只需将 用斜坐标系中的基向量e1,e2表示,所不同的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基底 的数量积为0,而斜坐标系中基向量e1,e2的数量积为。所以 。

然后我又请刚才也没举手,而现在跃跃欲试的生2站起来回答此题的第二问。

生2:与第一问类似,只需在圆上任取一点M设其斜坐标为(x,y),即为,其余同第一问,我得到的在斜坐标系xOy中的圆的方程为x2+y2+xy=1。

师:很好!非常棒!以后见了陌生的题目,千万别忙着宣布自己“不会”,而要说“让我试试”吧,“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自己的脚下!”

二、铺设问题台阶,帮助学生拾级而上

有些数学题目的已知条件与结论之间距离遥远,整体驾驭能力不强的学生,往往弃而不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首先将问题分解,给出一个容易实现的子问题,让学生沿着这些“台阶”拾级而上,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已知数列{an}满足,an+1=an2-an+1,设

,求证: 1<Sn<2。

本题研究对以递推数列形式给出的数列的求和问题,从题设到问题跨度较大,学生对正确解完本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教师可设计出以下的“阶梯”:

1.求证: (由an+1-1=an(an-1)两边取倒数即得结论);

2.求Sn(由(1)裂项相消求和即得 );

3.求证:an+1>an>1(由an+1-an=an2-2an+1=(an-1)2≥0及, an+1=an2-an+1即得结论)。

事实证明:多数学生能够顺着 “阶梯”登上制高点,尝到解题胜利的喜悦。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解题的“阶梯”,使他们逐步掌握数学解题思维的过程,让他们乐于亲近数学,学会解题。

三、分块处理,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有些数学习题文字冗长,条件繁杂,信息较多,学生见了心理压力较大,我们教师在讲解此类问题时常采取“分块”处理,逐步剖析,使其所涉及的问题落到学生们所学的具体知识点上。

例3:已知二次函数 有最大值且最大值为正实数,集合 ,集合B={x|x2<b2}。

1.求A和B;

2.定义A与B的差集:A-B={x|x∈A且x∈B}。设a,b,x均为整数,且x∈A。P(E)为x取自A-B的概率,P(F)为x取自A∩B的概率,写出a与b的三组值,使P(E)= ,P(F)= ,并分别写出所有满足上述条件的a(从大到小)、b(从小到大)依次构成的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不必证明);

3.若函数f(t)中,a=an,b=bn。设t1、t2是方程f(t)=0的两个根,判断|t1-t2|是否存在最大值及最小值,若存在,求出相应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讲解时,由于本题涉及到函数、集合中的新定义、概率、数列及不等式等知识点,条件复杂,仅新定义型的概念问题就对学生构成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于是在分析解决此题时,可将题目条件拆开,分块处理,而后分析清楚它们之间联系。在教学思路上可进行这样的设计:

1.先抛开后两问的信息,去求第一问答案;

2.分析P(E)、P(F)的含义;

3.确定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个数,最终确定a与b的值;

4.得数列{an}、{bn}的通项公式;

5.确定|t1-t2|的表达式及最值的求法;

6.综合回顾,合理作答。

本题经过这样的处理后,我们的学生从心理和解题能力上,基本上都能接受了,大多数学生也就很快地解完了该题。

以上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解题的“大门”。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以后,我们应该将迈进“门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减压力、铺设台阶、登堂入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门坎效应”运行至一个较高的境界。

上一篇:三角函数复习体会 下一篇:例谈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环境的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