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字教学“动”起来

时间:2022-08-17 08:45:15

让生字教学“动”起来

摘 要:就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字教学;识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中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愿望”。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课堂应该是童趣妙生、童言活泼的童化课堂。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关照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语言特点,教师要把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玩中创新,让学生“动”起来。

一、演一演,记一记

有的学生不喜欢认字,认得慢忘得快,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字理识字”,引导学生了解生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汉字的识字方法。如,教学“创”:一个“人”用“刀(刂)”创作艺术品;洗:“先”用“水(氵)”洗;阳:红日照在山上(阝左耳旁与山有关),阳光照大地;“说话”两个字,说话就是语言,所以都是言字旁,说话离不开舌头,因此“话”的右边是个“舌”字。在字意理解时,教师可让学生动动手演一演,让学生与同桌相互说说对字或词的理解,再让学生记一记,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在班上自主创意动作来理解字义等。

二、想一想,读一读

学过同一类字后,启发学生由一字想一串字,辨字义记字形,可采用“字族识字”。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了“兆”,再学习“跳、眺、桃、挑、逃”这一串字,让学生读读以“兆”字族为主编制成富有特色的歌谣:“兆”家山上的树林里,一群猴子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玩得很高兴。一只小猴子四处“眺”望,看见猴妈妈正在山下摘“桃”子,便急忙向“桃”树林跑去,猴妈妈见了,叫小猴也来帮忙。小猴口里答应,眼睛却盯着竹篮里又红又大的“桃”子,趁猴妈妈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挑”了几个,便急匆匆地“逃”回山上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生字也会记得牢。

三、猜一猜,学一学

猜谜语最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学习“茉莉花”时,让学生猜一猜“世界上最没力气的花是什么?”在识字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喜爱猜谜语。通过猜一猜,学一学,可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记忆,巩固所学生字。瞧,学生编的字谜多有趣:学习“朝”时,学生出的谜是“上十对下十,太阳对月亮”。“乖”:千字插中间,北字挂两边。“美”:两朵鲜花插头上,王家大姐最漂亮。“器”:有条西洋狗长了四张口。利用图片识字,有助于学生记忆,如:认识“哭”“笑”,出示图片动画演示,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哭”“笑”二字。当学生猜出谜底时,教师再板书出要学的字,进而再学习生字。

通过编字谜、猜字谜、编儿歌、编顺口溜、利用图片识字等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汉字的记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换一换,说一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意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教学生字时,我们要让学生利用熟字识字,如:已学的“火”加上“息”字变成“熄”;已学的“但”去掉单立人就是“旦”字等。利用基本字记忆,如“日”字加一竖就是“旧”字,加一横就是“旦”字,加个月就是“明”字等。利用换偏旁记忆字形,如“晴”“情”“睛”“蜻”等字。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进行归类识字。如学习“江、河、海”时,都有“三点水”表示与水有关,学习“跑、跳、跃”时,都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通过换一换、说一说,我们还要启发学生,以后再学习带有同一类偏旁的字时,要举一反三,进行归类学习。

五、赛一赛,评一评

心理学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采用奖励机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引进适合本堂课的竞赛游戏。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有“摘智慧果”“一字开花”“找朋友”“开火车”“猜字谜”“送字回家”“走迷宫”“青蛙过河”“小蜜蜂采蜜”“玩字卡”“识字大擂台”“查字典比赛”等。最后评出“谁的星星多”“识字大王”“谁最棒”“谁是今天的好记星”等,在激烈的竞争中,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最后教师适时地评价识字高手的识字秘诀,以供全班学生习得识字方法。

我想,在识字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做到眼动、口动、手动,耳动、心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在玩中学,玩中思,玩中创新,那么,识字学习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1]韩兴娥.“多布几块云彩下雨”.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

[2]鄢文俊.“小猴认错”.字族识字千字文.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如何绽放小学数学课堂的魅力 下一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