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坐骨结节囊肿手术方式的比较

时间:2022-08-17 05:05:47

两种坐骨结节囊肿手术方式的比较

[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坐骨结节囊肿。 方法 收集传统法(31例)和破囊法(24例)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病例在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切口感染渗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均无复发病例。 结论 破囊法手术操作更简单,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优势。

[关键词] 坐骨结节囊肿;手术方式;比较;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68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024-02

坐骨结节囊肿又称臀大肌坐骨结节滑膜囊肿或坐骨结节滑囊炎,是较常见的疾病,好发于老年女性,若治疗不当,复发率较高。手术切除是坐骨结节囊肿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传统手术要求沿囊肿壁向四周剥离,尽可能减轻对肌肉的损伤和破坏,到达坐骨结节后需完整切除囊壁以免复发[1]。2005年以前我们采取的是囊肿完整切除法,在这里我们称为传统法,之后采取了有所改进的破囊切除法,积累有24例治疗经验。本研究收集两种不同方法病例进行回顾性对比,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病例均有典型症状、体征,均经B超证实为囊性包块。术后常规病理检查证实为坐骨结节囊肿。2000年5月~2005年8月传统法病例组31例,均为首次手术病例,术前曾作囊内药物注射治疗和术中囊肿破溃病例剔除;男5例,女26例;年龄39~86岁,平均64.6岁;右侧17例,左侧14例;囊肿直径最小3.0 cm,最大8.0 cm,病史3个月~6年。2005年9月~2009年1月采取破囊法病例24例,以下称破囊法:男2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1.3岁;右侧9例,左侧15例;囊肿直径最小3.5 cm,最大10.0 cm,病史5个月~3年。

1.2 方法

1.2.1 传统组手术方法 椎管内麻醉,健侧卧位,患侧屈髋、屈膝,于囊肿表面作顺臀纹切口,长度超出囊肿长径。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四周潜行分离,沿囊壁用电刀逐步分离至坐骨结节处,于坐骨结节表面用电刀小心将囊肿完整剥离切除,为保证囊肿的完整性,连同周围少许炎性粘连组织一并切除,彻底止血,创腔面以过氧化氢溶液、0.9%氯化钠溶液冲洗,依层缝合消灭死腔,常规留置橡皮引流膜48~72 h,术后10~12 d拆线。

1.2.2 破囊组手术方法 椎管内麻醉,健侧卧位,患侧屈髋、屈膝,10 mL注射器术前常规抽囊液5 mL左右送菌培养及常规检查。于囊肿表面作顺臀纹切口,长度为3~5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囊壁,电刀烧开囊壁,放出囊内容物,皮肤拉钩暴露,直视下以电刀锐性剥除囊内壁滑层膜,在坐骨结节部如剥除困难,电刀烧灼破坏即可,彻底止血,创腔面再次以过氧化氢溶液、0.9%氯化钠溶液冲洗,依层缝合关闭创腔,留置橡皮引流膜48~72 h,术后生物敷贴包扎,10~12 d拆线。

1.2.3 观察指标 统计切口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切口感染、渗液例数,术后常规随访1年,术后1年复发例数。

1.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完成,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手术创伤性比较

传统法手术切口依据囊肿的大小而不同,最长12 cm,最短5 cm,平均(7.0±3.8) cm,破囊法切口最长6 cm,最短3 cm,均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囊法可采取相对较小的切口。传统法所用手术时间80~170 min,破囊法手术时间35~125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囊法所有手术时间更少。术中出血主要是渗血,一般较大的活动出血较少,以蘸血纱布粗略估计得来,传统法为20~80 mL,破壁法为15~50 mL,两组均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破囊法术中出血相对较少。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传统法术后有2例(6.5%)出现切口感染,判断标准:(1)切口局部红肿痛;(2)分泌物培养致病病菌。2例均较典型,分离培养出致病肠球菌,经抗菌素治疗及加强局部换药痊愈。破囊法病例术后常规无菌敷贴换药包扎,无切口感染病例。所有病例术后引流皮条均有淡黄渗出液引出,超过3 d后仍有渗出物判断为术后伤口渗液,传统法有5例(16.1%),持续时间最短3 d,最长近18 d,均经换药结合理疗痊愈。两组在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切口渗液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破壁法伤口感染发生率及术后切口渗液发生率较传统法低。见表2。

2.3 其他

术前穿刺液培养24例次,均未发现细菌生长,常规镜下检查均发现有红细胞及粒细胞存在。两组共48例获得1年随访资料,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坐骨结节囊肿属于慢性损伤性滑囊疾病,位于坐骨与臀大肌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分化而成,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确切病因尚不明切,常认为与坐骨部位的反复摩擦导致的炎症刺激等有关[2]。目前,对坐骨结节囊肿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囊肿内注射药物(硬化剂或类固醇等)、电化学疗法和手术等,每种方法都有一定优缺点,但在多数医院和基层医院采取较多的为手术切除。笔者在采取传统手术方法时发现,因为反复摩擦炎症刺激的缘故,囊肿壁周围常形成较厚粘连较致密炎性组织,在分离的过程中,容易渗血,分离费时费力,分离过多过广有可能是导致术后伤口积液渗液的原因。采取破囊法切除坐骨结节囊肿,从囊内进入,剥除囊内壁滑膜层,不做广泛周围分离切除,所需切口比传统法小,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由于对周围炎性组织分离更少,术后也较少发生切口皮下积液渗液。

上一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变... 下一篇: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的疗效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