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宜兴紫砂壶的认识

时间:2022-08-17 03:44:32

摘 要:所以从我上面所说的这些就可以证明我们宜兴紫砂壶不可能会被市场淘汰掉。依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现在又有更多的人关注紫砂壶,相信今后紫砂壶会比现在更受人追捧!

关键词:紫砂;发展;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024-01

自明代开始,泡茶器具公论宜兴紫砂壶为最佳,明代李渔评说:“茶具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人们常把紫砂壶直接呼作“茶壶”。壶与茶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可知。当元饮清茶,至明废煮兴泡,茶已不单单是解渴,而是品味自然、解读人生、寄咏情怀的一种茶文化。茶与壶的结合,也突出了紫砂壶的价值。

真正的紫砂壶产于宜兴丁蜀镇,壶颜色有紫褐、朱红、泥黄三种基调。正是因为宜兴紫砂陶土的独特性与制作中良好的可塑性,给予聪明的陶工抒发感情,放飞想象的翅膀,捕捉生活中的精髓,抓住律动中的瞬间,提供了绝佳的载体,也因此造就了一代代壶艺大家。宜兴陶艺的“片筑法”在世界陶艺中是一大发明,它的制作方法区别于其它各种陶瓷,茶壶坯体里外不施釉。几乎任何造型的茶壶都可以加以装饰,尤其是光素器,给文人墨客提供了空间,从而把茶壶的直观面提高到了很高层次。那么如何来欣赏一件具体的作品呢?

宜兴紫砂壶乃系手工精制而成,它表达作者的意象美。有抽象的光素器,有形象的花塑器,品种之多,可说千姿百态。要选一把好壶,就如择友,既要有机缘,又要懂得取舍。首先力求紫砂壶的造型形神兼备,它是主体。优美的造型才能打动使用、收藏者的心,它包括形体的比例,嘴、把协调,是创作者对作品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作者的一种艺术思想的体现。欣赏一件作品就如欣赏人体艺术一样。

《宜兴陶瓷》中记载紫砂泥和甲泥仅一墙的距离,它们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不同。甲泥为宜兴日用陶器的主要原料,紫砂泥则为用作紫砂陶器的生产,它们区别就是深藏在岩石层下,藏于甲泥之中所以才会称为:“岩中岩,泥中泥。”甲泥是一种富硅高铁的沉积矿床,且顶底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而称夹泥。因其泥块坚似铁甲,故俗名『甲泥。红泥位于嫩泥矿层底部的泥料,是一种以土黄、土红、灰白色为主的粘土,本地绿泥在紫砂泥中储藏的不多,而且含铁量较少,矿物呈暗绿色、灰白色, 烧成后呈米黄色,团山泥则是本山绿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其中,紫砂泥可以加本山绿泥锻炼成团泥,烧出来的成品的颜色是米黄色,紫砂泥不同的泥种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我自己觉得紫泥才有资格算得上是我们宜兴紫砂中最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它的矿物组成属于粘土,石英、云母系。成份当中具备了制作陶瓷器所必须含有的化学矿物,由一定的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紫砂泥中的“砂”就是石英颗粒,有“骨”架作用,是粘土、云母、赤铁矿合并一体。而且不需要添加其他的紫砂原料的混合相配,然而它也具备了一定的有优点:可塑性好、生坯的强度高、干燥收缩小性良好的工作性能。

紫砂壶的实用功能。壶宿杂气,去茶渣,倒满开水鼓荡卸出,即没冷水中,急出除之,元气复已。紫砂壶不但能保持茶汤的色、香和茶味,且不易使茶汤变质发馊,和耐冷热急变性好。砂壶砂质传热缓慢,保温性强,提握抚摸不感炙手,且有健身作用。紫砂壶胎具双重气孔结构,冷热急变性好,寒天注入沸水,不会胀裂,温水炖烧、烹蒸无需担心开裂。紫砂壶使用经久,涤拭日加,自发暗然之光,入手可鉴,真是久且色泽光明。紫砂壶易吸茶汁,内壁不刷而无异味,壶经用久,增积茶锈,定量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锈经生物化验内含灰黄霉素成份,有消炎清毒之作用。紫砂壶形制又有高矮之分,按茶沏泡之理,高壶宜泡红茶,红茶在焙制中是经发酵,不避深闷,高壶沏泡更香浓。矮壶宜泡绿茶,绿茶在焙制中未经发酵,不宜深闷,故扁壶泡绿茶则保持澄碧新鲜的色、香、味。用壶、养壶、壶面不可涂油,用壶不可用口直接对壶嘴去吮,这样保持自然光,保护茶壶泡茶不失原味。紫砂壶之所以具有上述实用功能,主要是由于紫砂泥料的特性所决定的。紫砂壶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气孔微细密度高,具有较强的附吸力。它能吸收茶之香味,且保持较长的时间,而施釉的陶瓷茶壶,这种功能比较欠缺。紫砂壶与施釉的陶瓷茶壶相比,茶汤确实不易变质发馊。这种功能由茶壶本身精密合理的造型所决定。

由于紫砂壶制作的精密度高,比施釉的瓷壶,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因此,相对地推进了茶汁变质发馊的时间。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紫砂壶经久耐用,虽然它的线膨胀系数比瓷器略高,但因内外表均不挂釉,无坯釉应力之虑。坯料中含铝量高,玻璃相少,有一定的气孔率,足以克服冷热温度差距所产生的应力,因此,寒冬用沸水注茶不会炸裂,用以烹蒸不会胀裂,使用不炙手。并能用温火炖烧,这些功能也是其他非金属茶具所不及的。

依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现在又有更多的人关注紫砂壶,相信今后紫砂壶将会更加受人追捧!

参考文献:

[1]卞宗舜,周旭,史玉琢.中国工艺美术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M].香港:香港三联出版社,1992.

上一篇:断裂与延续:30年代“左翼”文学传统与当代文学... 下一篇:未来产品设计中的交互方式与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