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时间:2022-08-17 01:32:52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摘要 为了推进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经验,本文提出大豆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包括农业防控、生态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选用新型高效植保器械、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等,以期对大豆生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119-02

大豆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以及施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化学防治方法,保护田间天敌生物,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将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之下,确保农业生产、农产品质量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并协调发挥各相关部门作用,加强引导,推进绿色防控,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1-2]。

1 农业、生态防控

(1)推广种植抗(耐)病虫、高温、倒伏等自然灾害能力强的适合机械化收获的高产、高蛋白或者高油专用无病虫大豆品种,播前精选种子、晒种,剔除病虫粒;开展农机农艺结合,加强田间管理,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提高田间通透度,增强植株抗病力;施肥时,以农家肥、有机肥、生物菌肥为主,配合施用磷、钾肥,要做到因土、因品种施肥,分期施肥,特别注意在3片复叶期、花荚期补施有机液肥,以进一步提高大豆抗病虫能力;适时清除田边地头杂草,做好田间杂草防除工作,铲除病虫栖息场所和寄主植物;大豆收获后,将秸秆粉碎深翻或腐熟还田,或集中离田处理,以减少翌年病虫基数;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情等[3]。

(2)同一区域应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大豆品种,可以更好地保持生态多样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3)调整作物布局,合理轮作、套作、混种大豆等。与禾本科作物及其他非豆科作物、经济作物等3年以上轮作换茬,结合套种、混种,以抑制土壤中病原物、改变农田生态小环境、减少有害物质积聚和病虫种群数量、抑制草荒、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对于除草剂残留发生的药害,也应该考虑轮种不敏感的作物。

(4)合理密植,提高机播质量,适期播种。综合考虑品种特性、气候等因素,选用好的播种机械适期、适量播种,做到播种行直、下种均匀、无漏播[4]。

2 物理防控

在田间挂设银灰色塑料膜条驱避蚜虫,或者设置防虫网阻隔防虫,也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趋化、趋色习性,在成虫发生期,田间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糖醋液、色板(黄板诱杀蚜虫、烟粉虱等)、性诱剂等,以压低田间虫源基数。其中,田间设置杀虫灯,可以对多种害虫的成虫进行诱杀;采用性诱剂诱杀时,可根据大豆田主要害虫种类,设置诱捕器30~45个/hm2,悬挂在高于大豆顶部20 cm处,每5 d清理1次诱捕器,诱芯每月更换1次,建议选择性悬挂不同的性诱剂诱捕器,并集中连片大面积使用[5]。

3 生物防控

尽量保护天敌生物,利用天敌防控。如大豆蚜的天敌种类较多,可以利用天敌瓢虫类、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瘿蚊、蜘蛛等防治。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寄生率较高,可以在大豆食心虫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30万~45万头/hm2防治。

4 化学防控

4.1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通常可选用球孢白僵菌、苏云金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多抗霉素、中生菌素、蜡质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防治病虫害。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

可选用赤・吲乙・芸苔等具有植物免疫诱抗生长的制剂,进行大豆种子包衣或拌种,或者混配营养、生物型叶面肥进行种子处理或者在生长期喷雾,以提高大豆抗逆性(缓解药害、干旱等)及抗病虫害能力,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

4.3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大豆田主要病害有真菌性病害(霜霉病、根腐病、紫斑病、灰斑病、锈病等)、细菌性病害(斑点病、斑疹病等)、病毒病、孢囊线虫病等;虫害主要有地下害虫(蛴螬等)、食叶性害虫(豆天蛾、卷叶螟、甜菜夜蛾、棉铃虫、造桥虫、斜纹夜蛾等)、钻蛀性害虫(豆荚螟、豆秆黑潜蝇、食心虫等)、吮吸类害虫(蚜虫、红蜘蛛、烟粉虱等)、软体动物(蜗牛)等。大豆病x害防治,要抓好大豆种子药肥制剂处理及土壤药剂处理,生育期密切关注田间病虫害发生动态,一旦达到防治指标,要及时选用药剂防治。种子药肥制剂处理和土壤药剂处理,是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种传病害的有效方法。如可采用多・福・克悬浮种衣剂(用量用法参考说明书,下同)机械或人工包衣,防治地下害虫、根腐病;采用阿维・多・福或多・福・甲维盐悬浮种衣剂包衣,可防治根腐病、孢囊线虫病;采用苏云金杆菌种子包衣,可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采用宁南霉素水剂拌种,或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防治根腐病;采用毒死蜱颗粒剂等土壤药剂处理,可防治地下害虫等[6]。

本文对以下几种大豆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进行简要介绍,以供农户参考。①大豆蚜虫:可选用抗蚜威、啶虫脒、氰戊菊酯(可兼治豆荚螟、食心虫等)、噻虫嗪(可兼治烟粉虱)、噻虫・高氯氟(可兼治造桥虫等)、高氯・吡虫啉等喷雾防治。②大豆食叶性、钻蛀性害虫:有针对性地选用敌百虫、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毒农药,于成虫盛发期或卵孵高峰期至幼虫3龄前或钻蛀前喷雾防治或兼治等。③红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进行防治。④蜗牛:可选用四聚乙醛、聚醛・甲萘威防治。⑤大豆真菌性病害:可以结合病害种类,有针对性地选用甲基硫菌灵、甲霜灵、苯甲・丙环唑、嘧菌酯、丙环・嘧菌酯、戊唑・嘧菌酯等药剂,于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兑水均匀喷雾防治。⑥大豆生长期细菌性病害:发病初期,可选用碱式硫酸铜、噻菌铜、络氨铜、氯溴异氰尿酸等防治。⑦病毒病:在病毒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结合防治蚜虫,选用盐酸吗啉胍、氨基寡糖素等喷雾防治。

5 选用新型高效植保器械,精准、安全施药

推广新型高效植保器械,如静电喷雾器、无人机、高杆自走式喷雾机等,优先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对症施药,交替轮换使用有效、低量、无污染的农药,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用药,做到农药科学、合理混配、施用。

6 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作用,政府引导

发挥植保、执法、专业化组织等职能部门以及市场的调节作用,通过政府政策、资金扶持等,建立示范区、实行植保器械补贴、发挥无公害绿色品牌效应等,引导推进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

7 参考文献

[1] 杨普云,赵中华.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 吕佩珂,高振江,张宝棣,等.中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药用植物病虫原色图鉴:下册[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

[3] 张帅,邵振润.双酰胺类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应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 邵振润,梁帝允.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指南[M].2版.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 张宗俭,邵振润,束放.植物生长调节剂科学使用指南[M].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6] 侯明生,张建平,程亚樵,等.中国植保病虫草害图谱大全暨防治宝典[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

上一篇:新型水溶肥料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下一篇:阜新市国有林场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