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课堂设计中落实素质教育

时间:2022-08-17 12:20:56

在物理课堂设计中落实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科教育,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堂设计。因此课堂设计必须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等素质教育观。本文试就课堂设计中如何落实素质教育谈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设计目标—— 构建素质化教学目标,使学生知、能、情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在素质教育观下的教学目标必须力求使学生知、能、情的协调和全面发展。如认知目标就是要根据大纲的认知要求明确表述本课应“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应用”什么等具体目标。技能目标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识记、阅读、模仿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能力。而情感目标的设置是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心里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到一个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样重要的高度。此外素质教育还特别要求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充分挖掘教材,广泛了解学生,构建素质化教学目标。

二.分析教材——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能力

素质观下的物理教学,不再是纯而又纯的习题重复演练和频繁的书本知识测验来考查和评估教师、学生,而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是首先要钻研吃透教学大纲:其次在此基础上有机地全方位地把握教材。具体做法是先泛读和精读教材,泛读就是通览教材,揣摩编写者的意图,体验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基本做到心中有数,精读则要求教师明确每一单元的目的要求、重点。然后形成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并对教材的整体和局部、知识的传承延续都要分析清楚,做到高瞻远瞩、驾驭自如。具体到每一节课,教师必须牢固树立将知识作为发展学生能力的载体这一观念,彻底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三.研究学生——脚踏实地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大量的实验研究和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认知和能力上的差异,主要不是在发展限度上的差异,而是在发展速度上的差异,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很多有待开发的智能。因此只要教师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真诚地关怀每一个施教对象,就完全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通过实践我们认为采取“分层施教,异步达标”的教学策略,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学生的落脚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目标层次大纲和教材的基本目标力争使全体学生掌握{特差学生允许他们分几步达到目标}。在此基础上,设置选择性发展目标,要求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达到,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达到该层目标后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2. 施教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贯彻因材施教的意图。如对于基础较差、目的旨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主要以模仿性学习为主,使他们理解和掌握必备的为基础知识,并从中找出规律性,学会学习,培养能力。对于基础较好、争取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则以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3.作业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设计好不同的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作业难度采用阶梯式分低、中、高三档,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

4.评价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评价让他们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四.优化教法——使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

教无定法,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在物理教学课堂上涌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模式。如学案教学法、先学后教等。这些成功的模式为广大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

教师在设计、选择教法时,应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1.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

2.知识的形成与品质的培养并重。

3.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积极参与并重。

5.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并重。

6.结果的教学与过程的教学并重。

五.指导学生——使学生终身受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指导学生“会学”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才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课堂设计时不仅要设计教师的教法,也要设计学生的学法,把学法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智力参与程度(深度和广度)是物理学法指导的重点。为此,在备课时教师首先应注重知识发生阶段研究,下苦功夫琢磨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最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设置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否则学生纵然有参与的热情,也摸不着门道,不能深入思考。另外,在师生配合上坚持学生是探索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而且会运用物理知识并具有科学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从而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上一篇:地理科学的学科性质、功能和未来十年研究的战... 下一篇:如何撰写地理课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