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时间:2022-08-17 11:03:25

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一、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历史意义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刑事政策,是检察机关正确执行国家法律的重要指针,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同敌对势力及犯罪分子斗争中形成并逐步完善起来的,是优秀法律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它集中体现了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法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刑事司法实践对世界司法文明的一大贡献,

1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扬弃了宽猛相济的法律传统,宽严相济的思想在中国法律文化上可谓源远流长,《尚书・吕刑》中曾说:“刑罚世轻世重,”《周礼・秋官司寇・大司寇》提出:“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左传》在记载郑国子产论政宽猛之后.引孔子的话说:“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从历史上看,“宽”的政策的提出和使用.是为了防止和纠正国家政策和官吏由于“人治”所带来的残暴倾向.但是,任何“宽”的政策都以“猛”为背景,以“猛”为后盾,总之,宽猛执法都为极端执法,即使是“宽猛相济”.也是两个极端手段的结合连用,宽猛求平才是不少思想家和有为统治者追求的境界.尽管它是历代统治者难以真正做到的历史事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继承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宽猛相济”的合理成分,并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赋予其新的内涵,要求和谐地调和人权保障与法益保护之间的关系,必将对中国的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产生深远影响,

2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契合了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治国理政目标,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有力地打击和震慑了犯罪,树立了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正义:又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利于犯罪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对司法的必然要求.是发扬民主法治、实现公平正义、倡导诚信友爱、增强社会活力、维持安定有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

3 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顺应了保障人权的世界潮流,保障人权是当代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刑事司法的发展方向,联合国先后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60多个有关人权的国际公约.一些地区制定了地区性人权公约.各个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也不同程度体现了人权原则,我国已加入21个国际人权公约.2004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事业稳步发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顺应了人权保障的世界潮流,是人权保障宪法原则在刑事领域的政策化,在其宽松刑事政策中,强调对轻微犯罪及危险性小的犯罪人非犯罪化、轻刑化、非监禁化,充分体现了对犯罪人合法权益的保障,而在严格刑事政策中,尽管强调对重大犯罪及危险性大的犯罪人采取严格处遇,即犯罪化、重刑化、长期监禁,但该政策同时强调严格依法(包括实体法、程序法)使用国家刑罚权,强调要考虑应当重罚的犯罪分子也可能有从轻处罚的情节,这些也都体现了对犯罪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可以说,宽松刑事政策与严格刑事政策各有侧重,相得益彰,共同凸显了人权保障之底蕴,

二、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宏观途径

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宏观上要更新执法理念、改进工作机制、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把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检察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 更新执法理念,首先,要全面正确地认识犯罪现象.正确理解刑事司法的目的与任务,犯罪来源于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其根源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根本矛盾运动,犯罪是客观存在的,刑事司法的目的与任务不是消灭犯罪,而是将其控制在不危及社会根本生存条件这一社会可以容忍的限度之内,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就是建立在可预期的时间内犯罪不仅不能消灭,反而会长期存在的犯罪观基础上的,从而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犯罪,合理组织对犯罪的反应.而不能妄图通过“严打”来消灭所有犯罪,其次,要树立刑法谦抑的理念,慎用刑罚,刑法谦抑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确立的理论基础与根据,由于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刑法(罚)仅是治理犯罪的最后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或最优的手段,对于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国家只有在运用民事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仍不足以抗制时,才能运用刑法的方法.亦即通过刑事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处以一定的刑罚,并进而通过相应的刑事司法活动加以解决,刑法的谦抑性,要求刑事立法和司法要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罚(而用其他刑罚替代措施),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犯罪,第三,要树立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理念,做到人道司法,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不仅体现在实体法,也体现在程序法,要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惯性,坚持实体处理的正确性与诉讼程序的正当性的统一,要坚持重证据、不轻信口供原则,依法尊重被告人的人格尊严.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杜绝刑讯逼供、指供、诱供、超期羁押等违法办案行为,切实做到认定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要坚持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原则,切实做到定罪准确、量刑建议适当,确保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 改进工作机制,首先,按照繁简分流、促进专业化的原则,建立轻微刑事案件速决机制,做到办案程序上宽严有别,在审查逮捕、审查中指定人员专门办理轻微案件,对案情简单、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犯罪嫌疑人认罪的案件,简化审查逮捕、审查的法律文书.缩短办案期限,提高诉讼效率,通过轻微刑事案件的专业、快速办理,合理配置司法资源,集中优势力量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其次,改革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制度,在“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指导下,遵循“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建立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查逮捕、审查工作机制,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设立专门工作机构、专门工作小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对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原则上实行分案处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公诉人一般应当出庭支持公诉并开展庭审教育活动,对于因犯罪情节轻微决定不的未成年人.要落实帮教措施,第

三,改革完善检察业务考核机制,成立业务考核指导小组,从有利于加强法律监督和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出发,对各项业务工作的考评办法进行综合审查、调整,科学确定考核各项业务工作的指标体系,改进考核办法,确立正确的执法导向,更好地实现办案数量、质量和效果的有机统一,第四,探索建立内外沟通协调机制,严格内部管理,加强检察机关自身执法的和谐性,保证批捕、、职务犯罪侦查、诉讼监督各部门以及上下级检察机关、不同地区检察机关之间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步调一致,建立外部协调机制,加强检察机关与法院、公安等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解决执法分歧,统一执法尺度。

3 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权,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罗斯科・庞德所言,“法律的历史表明人们始终是在推崇广泛的自由裁量和坚持严苛的规则之间来回摆动”,任何法律都不可能穷尽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情况.都会给司法人员留下自由裁量的空间,检察机关在刑事法律适用中,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照法律规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合法方案中酌情做出合理选择的权利,即为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我国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主要体现在《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二款规定的相对不诉:“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决定,”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检察机关对不率自我控制异常严格,不制度在实践中适用率较低,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为真正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检察机关不能再自缚手脚,而应改变不适当控制不率的做法,遵循法治原则、合理原则及正当程序,用好自由裁量权,保证依法正确适用不,并可尝试建立不的公开审查制度,增强诉讼民主和司法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微观安排

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微观上要根据社会治安形势和犯罪分子的不同情况,在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各个环节实行区别对待,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统一,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互补,宽严有度,对严重犯罪依法从严打击,对轻微犯罪依法从宽处理,对严重犯罪中的从宽情节和轻微犯罪中的从严情节依法综合考量,对犯罪的实体处理和程序适用都要体现宽严相济的精神,

1 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环节,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中,要“狠抓大要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案件,要坚决查处;对串供、毁证、潜逃等妨碍诉讼活动的,要果断采取必要的侦查、控制手段和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同时,要充分兑现“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对犯罪数额不大、情节轻微、有自首或立功情节、认罪态度好、积极退赃的,可以视情况作出不决定,对采取逮捕以外的其他强制措施不影响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的,可以不予逮捕,对基本事实已经查清,涉嫌犯罪情节轻微,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者行业主管(监管)部门处理。

2 审查逮捕环节,要依法慎用逮捕措施,可捕可不捕的坚决不捕,一方面,对于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环境资源犯罪以及严重影响民生、农村经济的犯罪,应当适用严格刑事政策,对于符合逮捕条件的从严从快逮捕,以起到震慑犯罪、警示社会的作用,达到预防犯罪和稳定社会的目的:另一方面,对于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人身危险性小的犯罪,应当适用宽松刑事政策,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不适用逮捕强制措施,避免犯罪嫌疑人特别是初犯、偶犯等在监禁环境下的“交叉感染”。

3 环节,要正确把握和不条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要及时.对可诉可不诉的坚决不诉,对于初犯、偶犯、预备犯、中止犯、过失犯、从犯、未成年、老年、盲、聋、哑、精神病、孕妇犯、防卫过当、避险过当以及亲友、邻里、同学同事之间因纠纷引发的案件,有坦白、自首、立功情节的,加害人和被害人和解的轻伤害、交通肇事、轻微侵财案件,可以依法适用不,或向人民法院提出从轻、减轻、免除处罚、适用缓刑等量刑方面的意见,对符合法定条件,能够适用简易程序或者可以简化审理的,要积极建议人民法院适用:对于被告人及辩护人提出建议适用简易程序或者简化审理的案件,经审查认为符合条件的,应当同意并向人民法院建议适用。

4 诉讼监督环节,立案监督中,要将监督的重点放在社会危害性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社会和谐的严重犯罪以及有关执法部门搞以罚代刑的经济犯罪上,要加强与行政执法部门的联系,进一步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完善,推动衔接工作机制向移送案件层面深入,侦查活动监督中,要以纠正、查处刑讯逼供、超期羁押为重点:对作出逮捕决定的案件,要加强对改变强制措施、撤案、移送环节的跟踪监督:对另案处理的,要了解处理的具体情况,审判监督中,既要注重对定罪不当的案件提出抗诉,又要注重对量刑明显不当的案件提出抗诉:既要注重对有罪判无罪、量刑畸轻的案件提出抗诉,又要对无罪判有罪、量刑畸重的案件提出抗诉,做到既不放纵犯罪,又要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刑罚执行监督中.要着力加强对职务犯罪、涉黑涉恶涉毒犯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犯罪中的侵财罪犯,以及在服刑中从事事务性活动的罪犯、多次获得减刑的罪犯、留所服刑罪犯、调换监管场所服刑的罪犯等七类人员的服刑和监管情况的监督,完善对监外执行、社区矫正的法律监督机制,防止脱管、漏管和违法管理,同时,加强对监管场所执法情况的检查,促进规范执法,切实保护被监管人员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浙江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关于开展“百名书记蹲点调研” 活动的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