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时间:2022-08-17 10:33:22

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确,教材既可以作为阅读与作文的“例子”,也可以作为口语交际教学的“例子”。许多课文中的人物对话都具有口语交际的特点,以《杨氏之子》为例谈点心得。

1.时间的突发性。杨氏之子与孔君平之间口语交际的发生不是事先预约好的,有很强的突发性:一是孔君平事先并不知道杨氏不在家,而杨氏子恰好在家,他俩是不期而遇;二是孔君平事先并不知道摆设的果子中有杨梅,只是随意地逗弄杨氏子,杨氏子更不知道孔君平会以姓氏来和自己开玩笑。可见,交际的发生是具有突发性的,双方毫无准备。

2.情境的特定性。杨氏子与孔君平之间口语交际发生的情境具有特定性。特定的交际对象是成人和孩子,若是成人之间,就不会有如此开玩笑的情景。交际时间是杨氏不在家时,若杨氏在家,可能就不会由杨氏子来接待孔君平了。交际的场合是杨氏子家中,杨氏子拿出水果来招待客人,若不拿出杨梅,也不会有这一口语交际的发生。可见,交际对象、时间、空间和具体的场景都是特定的。

3.思维的及时性。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杨氏子口语表达过程实际上是把思维的结果表述出来的过程。杨氏子思维的过程是:孔君平既然在姓上做文章,我也应在姓上回敬他,孔君平姓孔,自然想到了“孔雀”,但是,孔君平是长辈,我不能生硬地说“孔雀是夫子家禽”,那样太没有礼貌了,我应该用否定的方式委婉对答。而这一思维过程非常快,从“应声”中可以看出,孔君平话音刚落,杨氏子就将这一思维过程完成。可见,口语交际从一开始思维就必须及时跟上,这就要求交际者必须思维敏捷,反应灵活,表达迅速。

4.能力的综合性。口语交际的能力不只是“听、说”的能力,它体现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这一口语交际中,杨氏子的聪明、有礼貌、反应快等均得以体现。

对于不同的课文,不同的交际内容,在教学时采用的方法自然不同,粗略地讲,可以采用以下三点凭借课文进行口语交际教学。

一是课文示范。课文中的对话其实就是最好的口语交际示范。在本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杨氏子说话的委婉,教师可用“比一比”的方法。如比一比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1.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儿答曰:“孔雀是夫子家禽。”学生除了在“应声”一词中,感受到杨氏之子的反应之快,思维之敏捷外,还可以从他说的话语中感受到他说话委婉,不生硬。教师顺势总结:说话要讲求艺术,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话语说,会让听者感受不同。

二是课文补白。课文中往往有不少空白点,可以依托空白处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如在教学“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一句时,“乃呼儿出”并没有主语,教师对此处可以补白,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教师以问题“谁叫儿出来,是怎么叫的”与学生展开对话。学生可以想象是孔君平、母亲或仆人,将自己置身于古代,站在说话人的角度去思考他当时的语言,并且力求说得符合说话人的身份。

三是角色体验。以文中人物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经历,去观察,才能更加领悟到语言的内涵,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杨氏之子》的故事距离现在将近两千年了,当时的情节如果能在课堂上再现出来,既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孔君平和杨氏子,并配上手势、动作,教师顺势指导在交际时的表情、体态语等,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受杨氏子口语交际的“妙”。(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小学)

上一篇:运用教育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 下一篇: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