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课堂 发挥主体作用

时间:2022-08-17 09:41:27

营造和谐课堂 发挥主体作用

构建和谐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发挥主体意识,发现学习,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探寻者。师生需要从传统的模式中重新定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普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逐渐被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带有浓郁的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所取代。语文课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出更是一朵朵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浪潮中飞溅的浪花。课堂教学中的解疑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三个为主”(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的具体体现。

古代学者陈有句名言:“古之学者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谓知疑,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开始,也是关键。如果学生读一篇文章提不出任何问题,单靠教师“灌”,自己死记,久而久之,便不会思考,反之,如果学生能够知疑,从知“小疑”到知“大疑”,思维就会活跃,反应就会敏捷,随着疑难问题的解决,智能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自觉获得新知识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强烈,能力也会逐步得以彰显提高。

回顾过去传统的教学,常常是把学生放在配角的位置上,课前,教师钻研教材写教案,学生没事,上课了,教师讲备课之所得,学生听,教师讲一遍,学生听一遍,一堂一堂,一年一年……。学生听前无疑,听后无疑,唯教师所言是听,其结果学生从小就习惯了让老师 “灌”,到了中高年级还仍然等着老师来“喂”,这样的学生是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怎样变“教”为“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通过课堂学习,促进智力的发展,我的体会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知疑”,然后与学生共同“解疑”,学从题中生,其智力要在“知疑”“解惑”中得到发展,如果说学生的课前预习就叫“知疑”的话,那么课堂的任务就是“解疑”了。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知疑”,学生已经进入了“愤”“悱”之境界,继之以“解疑”,则应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疑惑中走出来,达到互豁然开朗之天地,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知疑”“解惑”可以这样进行:

1.提倡争论,互相答辩

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就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知疑”阶段,学生思维的火花便会放射出光芒,我在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有的同学提出了课文所讲的观点不一定对,比如,一个人经常遭受挫折,被一些忧愁事儿缠绕着,他还能生成发展么?若一个人经常处在顺境中,心情舒畅愉悦,不是更有利发展吗?“哦,有道理,”这位同学的观点不是与孟子的观点针锋相对吗,我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一时间,课堂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得面红耳赤,见时机成熟,我便站出来当“和事老”,改交说,“这两种观点都对,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来认识,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所站在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其结果是不同的,'横看成林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嘛,身处逆境不哀怨,不悲叹,不自暴自弃,努力进取,勇猛搏击,其前程当然是辉煌的,若一经挫折,就觉得这也不顺心,那也不如意,从此沉沦不振,以烂为烂,破罐破摔,他的前景必然是暗淡的,反之亦然”。通过这样的争论,分析,同学们加强了对课文内容思想的理解。很显然,比教师一个人包讲硬“灌”效果更佳。

2.层层设疑,启发思维

在教学中,有时教师还需要有意识的层层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尽量让他们过好五关:理解词句关,分析结构关,括主题关,学习写法关,联系应用关。尤其是重点课文,更要有意识的各关布卡,层层设疑。当我在讲析《白杨礼赞》一文时,便提出这样的疑问:文章一开始写到:“白杨树是在是不平凡的,我赞扬白杨树”,但接着作者却不写白杨树,而写到:“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一大段写的是黄土高原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学生凝目思考)在第三自然段便写回来了,“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面前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有三无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的叫了一声的”这样,一下子就把白杨树的不平凡显示出来了,你们想想,作者写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高原景象,是为什么呢?学生豁然开朗:“衬托白杨树”,“对,这里好像离了题,其实是为中心服务的,这就叫形散……”(学生心领神会)立即补充道“神不散”。

3.拟定提纲,牵引点话

科学拟定设疑提纲,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秩序,选准重点,难点,采用暗示,引导的方法,巧妙地将观察,分析,推理贯穿于“设疑”“解疑”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最有效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牵引点化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开放思维,让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悟出丘疹求实的真谛,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称为学生参与和发现的过程,师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求知精神。

通过设疑解难,激发学生动脑的兴趣,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在教学中,我尽量把侧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每教一课,都尽可能让学生先预习,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媒体,学习工具书等资源找出问题,准备质疑,在课堂上,我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探讨,最后由师生共同作出结论。这样给学生创造了自学的机会和条件,点燃了他们只会的火花,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因为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信息传递活动,这种活动师生必须共同参与,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是多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是层次的,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着引导,启发,点拨的作用,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时间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基于这一点,教师应努力当好“导演”,而尽量不当“演员”,那么“质疑”“解疑”则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最佳体现。同时也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践行科学发展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形式。

收稿日期:2011-05-10

上一篇:浅议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 下一篇:服装结构设计中插肩袖的结构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