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中插肩袖的结构原理研究

时间:2022-06-28 10:15:32

服装结构设计中插肩袖的结构原理研究

【摘要】在服装结构设计中任何造型的袖子,几乎都是以袖窿尺寸为依据,所设计的袖子结构必须与身型的袖窿尺寸相吻合。无论是合体造型还是宽松造型,关键在于掌握其基本原理,把握好袖与身型的关系。对于袖子结构设计来说,决定插肩袖造型的不仅只限于袖山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袖山线倾斜角度决定着服装的外观造型,控制着人体运动的舒适度。

【关键词】袖窿;插肩袖;角度;袖山线;空隙

It put the structure principle of shoulder Xiu a research in the clothing structure design

Peng Wei

【Abstract】Any sleeves of shape in the clothing structure the design, almost take the size of Xiu Long as basis, the sleeves structure for design have to mutually fit together with the size of Xiu Long of body type.Regardless match a body shape to still keep loosenning a shape, the key lie in controling its basic principle, confidence good the relation between Xiu and body type.For sleeves structure design to say, the decision put shoulder Xiu a shape of not only be limited by Xiu mountain of height, the more important Xiu mountain line tilt to one side angle decision the external appearance shape of clothing, control human body sport of comfort.

【Key words】Xiu Long;Put shoulder Xiu;Angle;Xiu mountain line;Crevice

袖子的造型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即一类是上装袖,另一类是连身袖。从造型上看前者的袖子与身型是分开的,通过袖与身的缝合才能组合成完整的服装,而后者的袖子则与身型在不同程度上连接成为一体,其身型的某一部分与袖子相连成为一个整体。在结构设计中任何造型的袖子,几乎都是以袖窿尺寸为依据,所设计的袖子结构必须与身型的袖窿尺寸相吻合。无论是合体

造型还是宽松造型,关键在于掌握其基本原理,把握好袖子与身型的关系。对于服装制板师来说,上装袖的绘制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只要将所绘制袖型结构中的袖山与袖肥、袖弧线与身型袖窿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能够保证其纸样在缝制成为成品服装之后,其外观的造型及穿着的舒适度。而肩连袖的造型除处理好上装袖各部位的关系外,还需要注意袖山线的倾斜度,倾斜度的大小不但决定袖子的造型,而且影响服装的机能性。下面就以属肩连袖造型的插肩袖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肩连袖的结构原理

肩连袖或称身连袖在袖子造型中是一个总称,顾名思义,它是指袖子与身型或身型的某一部位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身连袖的造型是袖子与身型相连成为一个整体结构,袖与身的样板

图(1) 插肩袖结构图

是一个整体,例如蝙蝠袖。在实际应用中,袖子与身型的相互连接,是根据款式造型的需要,在袖造型上增加了某种形状的部分,同时在对应的身型上减掉其形状部分,所构成的袖与身型是分开裁制的则称之为肩连袖,它属身连袖的范围。肩连袖可称之为插肩袖或连肩,其基本原理是将衣身肩部的某一部分裁掉,然后将裁掉的部分与片组合并进行裁制,组合后的样仍然是完整的整体。制板时首先要确定插肩的部位,画好互借所要的结构线,然后将袖子的中点与肩点相对应,袖山弧线与袖窿弧线在肩点的部位重合,这时所确定的插肩部位同袖子形成一个整体,再将腋下的袖弧线与身型袖窿弧线相吻合,便可完成插肩袖的结构。从图完成图中可以看出袖片不同程度的与身型出现了重叠,即图中所标示的重叠量,此重叠量决定了人体腋下的活动空间。这时我们如果将肩端部位的角度减小并绘制出样板,然后与图(1)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随着重叠量的增大上装袖与身型的袖窿之间的空隙随之就会变小。此时袖子的造型在外观上就会出现两种状态:其中根据空隙量小的样板所制作完成的服装,穿着时人的手臂处于自然下垂时其外观造型效果非常好,但缺少手臂上抬的运动空间。相反,根据空隙大的样板制作出来的服装,穿着后会有较大的手臂上抬的运动空间。插肩袖的结构原理适用于很多造型,它既能体现上装袖合体的身型,又能适应人体的运动要求。可以说插肩袖是上装袖与连身袖两者优点的统一,其中上装袖的造型适合设计较为正规的场合的服装,而连身袖的造型适合设计运动量较大的服装,如工作服、运动装等。

2.袖山高是制约插肩袖结构的基本因素

图(2) 插肩袖袖山高的比较

插肩袖同上装袖具有相同点,即袖山高制约着袖子的结构。我们在绘制上装袖时都知道,上装袖造型中袖山高低影响着袖子的肥度,在袖长及前后袖窿尺寸不变的前提下,袖山越高,则袖根越瘦,反之,袖山越低,袖根越肥,而袖腋下线也随着袖山的增高而变短。在制板过程中如果只是盲目地追求外观效果,不考虑服装的实用性,即使结构上合理也会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在插肩袖的绘制中同样会遇到。如图(2)插肩袖袖山高的比较中所示,在插肩袖后片结构图的袖片上,画出A、B、C三条不同尺寸的袖山高线,以B线为原型袖的基础尺寸线,将A线的袖山高与其进行比较,结果主要是在腋下部发生了变化,袖山的增高使袖根肥变瘦,而袖腋下线则变短。与之相反,C线的袖山高线变短使袖根肥变大,而袖腋下线则变长。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当袖根肥处于适中时,袖子的外观造型既能美观,穿着又具舒适度。当袖根肥变小时,袖子的外观造型美观无皱褶但穿着时会,因其缺少手臂的活动空间而感到不舒适。相反,当袖肥变大后穿着虽无问题,但造型外观效果稍差,当人的手臂处于自然下垂时袖子部位会出现很多褶皱。图(1)插肩袖结构图中所显示的重叠量与之呈正比,重叠量大的正好是袖山浅的造型,所以前面提到的重叠量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由于插肩袖造型的特点,袖山线的倾斜角度也制约着服装外观造型及穿着的舒适度。

3.袖山线的倾斜角度

图(3) 臂厚度

在插肩袖的纸样绘制中,袖山线的倾斜角度制约着袖子的造型。袖子与身型肩点的角度不但影响袖与身型的造型状态,同时决定着人体的活动空间。在确定角度之前,首先要注意到人体的肩点与臂部的关系,当手臂自然下垂时,臂部与肩点呈现了一定的厚度,如图(3)所示。当人体手臂抬至叉腰的状态时,此时的厚度在尺寸上会相对变小,但在绘制纸样时此部位的尺寸不能省去,可根据款式的需要确定数值0.5~2公分。

图(4) 倾斜角度大小比较

就一般袖子来说,袖山线与身型呈45度角的斜度最为标准,这是因为当人体手臂处于叉腰状态时,其胳膊的倾斜度约为45度角。根据此原理绘制插肩袖袖山线的角度时,基本上采用45度角的斜度,此角度制成的纸样即能保证外观造型,又能保证穿着的舒适度。在它的基础上如需增加活动量,减少角度即可,反之,所设计的款式如需要外观造型的美观,则增加角度使倾斜度更接近人体手臂自然下垂的状态。根据以上原理绘制的图形,前身的倾斜度为45度角,由于人体的肩部向前倾的特征,所以后身的角度在45度角的基础上上抬1公分。

从结构原理上进一步分析得出,当袖山高不变的情况下,袖山线倾斜角度的大小控制着手臂的上抬空间。如图(4)所示,当倾斜角度大时,袖中线至袖与身型的重合点的距离变小,当倾斜角度小时,袖中线至袖与身型的重合点的距离则变大,距离的增大,增加了手臂的上抬空间。倾斜角度的增大与减小同时还影响着腋下的活动空间,当倾斜角度大时,袖与身型重叠量就大,当倾斜角度小则袖与身型的重叠量就小。所以倾斜角度同时影响手臂的上抬空间和腋下的活动空间。另外,当袖与身型重合点处于不同位置时,在袖山高及袖山线倾斜角度不变的前提下,所绘制的纸样也会不同。重合点越高,绘制的纸样袖型越肥,袖腋下线则会变长。相反,重合点越低,袖型越瘦,袖腋下线则短,手臂的上抬空间也受到了限制,如图(5)所示。

图(5) 重合点高低比较

4.袖片的调整

根据以上原理绘制的插肩袖结构图,必须进行调整才能使用。首先,是依据人体的自然状态调整袖中线,当手臂在自然状态时是向前弯曲的,因此要将前片的袖中线和袖下线向前移动1~1.5公分,使其造型符合人体的要求。然后再将后片肩部的省道进行合并,修整袖中线和插肩互借线的造型,使其线条流畅。另外,还要检查前后片的袖下线长短是否一致,大多情况下袖下线长短要求相同,除个别款式要求后片的袖下线长一些,需留出缝制时的吃缝量。最后可根据调整好的纸样进行服装的裁制。

综上所述,决定插肩袖造型的不仅只限于袖山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袖山线倾斜角度决定着服装造型的外观,并且控制着人体运动的舒适度。以上原理适用于肩连袖各种款式结构的绘制。总之,要想处理好肩连袖的结构,就要在实践中灵活的运用以上原理,绘制出既保证造型外观的线条流畅大方,又能使穿着者感到舒适的服装纸样。这是每一位服装制板师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瑞璞刘维和.《服装结构设计与技巧》.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

[2] 甘应进陈东生.《新编服装结构设计》. 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

收稿日期:2011-04-18

上一篇:营造和谐课堂 发挥主体作用 下一篇:农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