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

时间:2022-08-17 08:52:12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知识

摘 要: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听过的不如看过的,看过的不如亲自做过的,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指尖的。"一语道出了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关键词:动手操作 课堂 探究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表象、探究问题和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设置动手操作的情境,把课本中现成的知识转变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探索的对象。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将相关的教学问题设计成“操作探究、实践感知”的过程,把学生引人到教材内容的问题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究、思考,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

案例1苏教版教材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片断

教师:那么长方形的边、角具有什么特征呢?请大家自己动手去探究一番吧

学生自己动手,有的学生是采取了先对折,再比一比的方法,有的是直接用尺量一量,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一特征。然后又用了直角三角形去度量长方形的四个角,发现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

教师肯定:通过动手,大家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那么,正方形又具有什么特征?大家先来猜一猜?再动手验证吧。

学生先猜,然后通过动手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得出正方形的特征。

案例中,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善于激发学生的操作的需要,使学生有着明确的目标,带着思考去进行课堂操作。能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堂操作,鼓励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操作活动中体验和发现,进而引导学生构建起操作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堂中的操作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又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探究能力。操作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活动、探索、思考、合作的空间,使每个人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既达到知识能力教学方面的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操作活动呢?

一、明确目的,用目标导航

人没有目标就像无头苍蝇,同样,课堂中的操作没有目的,将让学生无所适从,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操作,就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操作,通过操作活动可以达到什么结果。这要求教师不能统得太死,不能把学生当道具。事实上,课堂中的操作活动,不仅是指外显的实物性的操作,同时伴随着内隐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心理观念等活动的发生,操作应充满启迪性和探索性。我们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而应该组织学生反思操作过程,要看操作效果,是否有意义。

二、创设情境,让生活走入课堂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现实中,学生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生活给予他的经验带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学习服务呢?教师应该创设情境,通过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效率、易实施的操作活动,让生活融入课堂,调动学生在生活中已建立的观念帮助学生的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本人就创设了野餐分东西的情境,让学生在分东西的过程中接触分数,再通过自己动手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从而认识了分数二分之一。在动手操作中既了解了分数的产生来源,同时又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有相互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最终让学生在课堂操作中学会尊重相互的观点并参与到相关的操作活动中去。

三、放手操作,还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本就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在课堂操作中,往往有时候教师把学生当操作员,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一切为了操作而操作,学生只是木偶般地听从教师的摆布。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课堂虽是一片红红火火,但究其本质,却完全扼杀了学生地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探究意识地培养,而“操作”已只是新课程课堂上的一张标签而已,学生成了解释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方式的道具。

深知:学生学习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地过程。课堂中的操作活动应由学生的被动操作走向自主实践探究活动。

案例2六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材《圆锥体积》教学片断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圆柱与圆锥体积间会有什么联系,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师:用什么方法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否准确?

学生:做实验。

教师:这个实验该怎么设计,请先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实验方案,大家一致认定,每组选择一组底与高不相等的圆柱与圆锥,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再选一组底或高相等,而另一个高或底不相等的圆柱与圆锥进行装水实验,并将每一次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单上。

最后全班进行汇总交流,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其它的圆柱与圆锥则没有这样的规律。

教师在设计这一教学时,没有限制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通过课堂动手操作,明白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间的体积关系。从细节上注重了学生探究能力地培养。

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作为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多给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适时的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学习新知。有时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了教师讲了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性讲解,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潜能,使学生在“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培养学生有序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促进操作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如:在教学《9加2的进位加法》时,教学程序分三步。第一步操作:先拿出9个皮球,放在盒子里,再拿出2个皮球放在盒子外面,问:现在把9个皮球和2个皮球合起来,怎样计算呢?第二步问:盒子里面已有9个,再添上几个就刚好成一盒10个?(再添1个)操作:把盒子外面的2个分成1个和1个。第三步操作:拿起盒子外面1个放在盒内(学生说:9十1=10),老师再用手势表示盒内10个与盒外1个合并(学生说10+1=11)这样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所以操作活动要培养学生有序动手实践操作的习惯,精心设计操作程序,要做到有条有理。

五、评价激励,关注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已成为新课标中的首要目标。《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是一切课堂活动的落脚点,也是评价学生活动是否有效的标尺。为此更应注意指导与评价的及时性,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分享他人的成果,注意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和他评。比如,有的教师用激励的语言或用赞赏的眼神、手势对学生活动加以肯定,有的教师在课内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活动表现加以评述……所有这些,都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成功的体验,通过评价激励,更多的学生从活动获得自信,在活动中发展技能,在活动中习得知识和经验,把“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

作为教师,只有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大胆活用教材,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以活动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操作活动中更成效地学习,才更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上一篇:尊重学习权利,享受数学乐趣 下一篇:爱情里的“送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