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教学方法例谈

时间:2022-08-17 08:09:06

词语教学方法例谈

新课标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几乎全是以查阅课外资料上词语解释为主,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大部分学生在说话、写作时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词不达意。斯米尔诺夫指出:“词语只有在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地作为客观意义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类个体生命活动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细细地咀嚼蕴藏在词语内部的意思,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中“生气勃勃的细胞”。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词语时,掌握一些基本方法,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词语。生活既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又是一本无声的大词典,如“读读背背”中“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雁过留声”等成语,学生其实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但更多的书面词语并未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当学生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回忆平日看到的景象,或感受过的美景来理解词义。

2. 情境表演理解词语。模仿和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有效的表演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教《小稻秧脱险记》中“纷纷、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时,于永正老师扮演小稻秧,学生扮演杂草。只见他们把于老师“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要营养。不用灌输,学生在情境表演中感知、理解并掌握了词语。正所谓“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

3.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有些词语前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清平乐・村居》一文中的“最喜小儿无赖”,对“无赖”一词可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诗人对小儿不是讨厌,而是喜欢,喜欢他的活泼、可爱。如《埃及金字塔》一文,可通过“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来理解“精巧”一词,效果很好。

4. 分析字形理解词语。分析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做到音、形、义的统一。如学习《黄果树瀑布》一文中“人喧马嘶”“喧嚣”“訇然作响”“气势非凡”时,可这样设计:

师:孩子们数一数“人喧马嘶”“喧嚣”有多少张嘴?

生:七张嘴。

师:千万个七张嘴一起喊,会怎样?

生:声音很大。

师:所以下文才用“气势非凡”“訇然作响”来形容作者的感受。

5. 通过比较理解词语。比较法是词语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近义词的比较法,如《一株紫丁香》中“时时把我们挂牵”,如果给“挂牵”换个词,你会换什么呢?(想念、思念)《莫高窟》一文中的“惟妙惟肖”,如果你就是游人中的一员,会怎样情不自禁地赞叹呢?(真是活灵活现哪!)有反义词的比较,如《谈礼貌》一文中对岳飞“彬彬有礼”的理解,可通过牛皋的“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彬彬有礼的涵义,理解主人公的思想境界。

6. 多媒体演示理解词语。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所传达的意境直观地再现给学生,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如在教学会意字“笔”时,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由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学习“尖”时出示上头小下头大的物体,这就是“尖”字;学习“歪”时,出示一件挂歪的物品,不正就叫“歪”;多媒体演示“黄澄澄的大鸭梨、红通通的、绿油油的田野、五颜六色的……”来理解“五彩缤纷”。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再现课文所描述的优美景观,既释词又解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文了然于心。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找准结合点,使片段练习更有效 下一篇:贴近农村生活,发掘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