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动”的过程 提高“学”的能力

时间:2022-08-17 08:08:29

摘要: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提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动”的过程,学会求知,让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提高“学”的能力,学有所长。通过“看、想、做、说”促进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看;想;做;说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195-02

新课程,新理念召唤新课堂实践:加强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动”的过程,学会求知,促进自主发展;让学生在“差异发展,体验成功”中提高“学”的能力,学有所长。

一、提高思考时机,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

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情境创设,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及经验,去想象、去产生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求做到:学会观察,独立思考,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动脑。

1.动眼看。教学观察物体时,我充分利用课本中所提供的情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观察课桌,互相说一说观察到的桌子形状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几号位置观察交流。

生1:我在(前面)看,只能看到桌子的前面和上面。生2:我在(侧面)看,只能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右面。生3:我在(角角)看,看到的是桌子的前面和左面。生4:如果我蹲下看到的是后面。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如果不停地更换位置,你能发现什么?(小组讨论一下)生:站在不同的地方看这个桌子,看到的形状不同。师:太好了,你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小组讨论每个位置能看到几个面)生1:我先看到一个面,换位置后看到两个面。生2:有的位置能看到三个面。生3: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观察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不同,而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对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

2.动脑想。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如《十几减9》我是这样设计的:师:(出示课件)一天,一只小白兔高高兴兴地到商店买铅笔,小白兔说“袋鼠阿姨,我买9枝铅笔。”袋鼠阿姨说:“小白兔,我有15枝铅笔,卖给你9枝后,我还剩多少枝呢?”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白兔算算还剩多少枝吗?生:15-9=6。师:怎么能算出15-6=9呢?(学生拿出小棒)师:从15根小棒中拿走9根,看看你有哪些拿法?学生汇报展示:生1:把15枝全打开,一枝一枝地减。生2:把15分成10和5用10减9,剩下1再加5等于6枝。生3:把9分成5和4,用15减5等于10,10再减4等于6。生4:做加法想减法,因为9加6等于15,所以15减9等于6。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看小动物是怎样想的。(课件展示)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和小动物一起想了很多办法来帮小白兔算15-9=?以后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解决我们自己的生活中的问题,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算,就用使用哪一种方法。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买铅笔’出发,并提出学生乐于解决的数学问题,如帮助小白兔买铅笔。创设问题情境后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去想多种算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拓展实践空间,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

动手实践要精心设计,建立良好的操作常规,引导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比较。因此要求做到:强化操作实践,让学生时时不忘动手。

1.动手做。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实践操作活动理解和掌握的,因而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勇于实践的习惯。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勇于合作的习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多的是学生通过合作完成的,因而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要有意创设一些合作性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2.动笔记。在一些《统计》教学中,学生动笔记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先要根据统计的要求进行记录,然后进行数据整理,最后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但动笔记往往不需要人人参与,这就要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如《统计》一课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数谁记后才能合作。

三、搭建交流表达的平台,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通过“说”,促进思维,反馈教学,学生在讲练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学用知识价值观的整和,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要突出口语表达作用,让学生想动口。

1.动口议。传统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答题。学生的思维从不准“超越”教师预设范围。这样容易扼杀学生创造天赋,阻碍学生思维发展。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教师和学生互问、学生与学生之间互问。”让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如教《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用学具做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拉一拉,看变成什么图形,好多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知道这样就变成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我接着提问,图形改变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学生利用现在的学习经验,很容易看出,形状变了。但在边长变没变这个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形成对立的两部分。有的学生认为边的长度变了,而有的同学认为边长没变。于是我趁势诱导,让这两部分同学各找一个同学做代表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在他们的争论中明白了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后边长是不变的,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既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动耳听。“倾听”是当前班级授课制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在理解和分辨同伴所表述的意思时,在自我认知中引起认同或冲突,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作为低年级教师,要明确向学生提出课堂倾听的要求,并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当一个学生表述后我总是有意识地向其他学生提问:××同学回答得很精彩,你能重复一下吗(既是对前一学生成功回答的赞赏,更重要是训练学生倾听习惯)?或者,你对××同学的发言有什么意见吗?类似这样的问题。逐步使学生学会抓住别人发言的精髓,正确领会别人的意思,恰当的奖励。运用的奖励手段(发小五角星,盖小红印等)在奖励发言积极同学的同时,也要给听课认真的同学,更要奖励善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哪怕是错误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白听清同学发言的重要性了。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听”,倡导学生“多思”。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时,只有实引,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给学生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想象;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面对;给学生一点自信,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才能丰富“想”,完美“做”,引发“说”,最终真正达到把“学”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智慧的生成和情感的熏陶得以和谐持久地提高和发展。

上一篇:《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学设计 下一篇:物理学史在新课标下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