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19 01:57:33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教学设计

摘要:以《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为载体,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对学生物理学习的方法以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培养。

关键词:匀变速直线运动;汽车行驶安全;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2(S)-0069-4

【课题、课时】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1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1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

能用公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2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基础上,为加强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实例的能力和增强安全驾驶法规意识而专门设计的,是“粤教版”教材中一大亮点。尽管广东《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不属考试范围,但本节知识与前面部分联系紧密,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应用的升华,也是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典范,同时也是安全教育最好的素材,在教学中更容易融入情感教育。

3 教材处理及教学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定量计算部分较多,同时具有综合性、可归纳性和延伸拓展性。结合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要,可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如下图1:

【教学对象分析】

高一的新生,心理上处于转折期,但行为习惯仍保留初中的特点,学习的主观性、随意性很大,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课堂的引入很关键。另外,由于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有限,在课堂设计上要富于变化。

本节的学习,需要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比较熟悉,特别是对一题多解及用图像来描述运动情景并建立运动草图要求较高。对高一新生来说,学习中会有较大的障碍,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有机整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安全驾驶的因素,并从物理学角度解释这些因素为什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掌握反应时间、刹车时间;停车距离、反应距离及刹车距离的概念、计算方法及三距间关系。

(3)掌握两个物体的追及、相遇问题的分析方法和极值条件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并能一题多解,认识对比分析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2)认识影响反应时间和停车距离的客观因素,认识其在安全驾驶中的重要作用。

(3)知道如何测人的反应时间,认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安全驾驶的基本法规,知道遵守交通法规是爱自己、爱别人、爱惜生命的重要规则。

(2)参与实践与拓展活动,培养参加科技活动、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的热情。

【教学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反应时间测量方法及原理、停车距离分析计算。

【教学难点】

双体(两物)追及、相遇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讨论对比法、实验教学法、问题导学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

【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图2。

【教学过程设计】

包括: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表1)。

【专家点评】

1 贯彻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综合性、可归纳性和延伸拓展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能够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在充分分析教材、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完成。简洁明了并巧妙地把内容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理解(单体问题);二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单体问题1;三是实践与拓展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分析(双体问题)。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实际。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设计尊重教材,没有刻意改变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再创造;注重物理知识(基础和前提),符合教学的逻辑线索;教学设计用结构式呈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是载体、途径、手段和方法,注意逻辑性,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关注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目标,关注学生思维可能有的变化及如何引导;关注兴趣是成效的标志,适当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2 体现学生主体,教学方法有效

摒弃满堂灌,注重启发式、讨论式、科学探究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领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讲述帖近生活的实例以及教师的视频引入新课,创设物理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一题多解的对比、体会,使学生具有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归纳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教学艺术。师生情感交融

教师基本功扎实、专业功底深厚、知识面广、善于引导学生质疑与自主思考、合作与探究。在教学中能够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叙述、想象、猜想、推理、验证、归纳、总结等过程中获取知识,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

参考文献:

[1]何兵,汪玉强.自携式频闪光源及其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应用[J].物理教学探讨,2009,(10):10.

[2]孙一鸣.探析提高“直线运动”教学实验的策略[J].物理教学探讨,2012,(10):52.

上一篇:论当前高校德育的价值理念及其方式 下一篇:经历“动”的过程 提高“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