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村镇体系规划中空心村建设中的个例分析

时间:2022-08-17 06:44:30

对村镇体系规划中空心村建设中的个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的进程与城镇相比明显落后。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转移,村庄人口不断减少,土地闲置现象十分突出,农村空心化率加大,因而迫切需要对城镇的空间结构进行重组。可以预计,未来十年将是我国农村改造和建设的关键时期。

1.案例前期分析

1.2 项目概况

1.2.1区位与环境

欢留村位于景和镇西南5公里处,黑龙河南岸,南与献县接壤,使景和镇和沙河桥镇、献县紧密相连,景淮公路从村域穿过。村行政范围总面积约455公顷(6825亩),现状建成区面积约为36.58公顷(548.70亩),村庄规划建设范围面积为24.15公顷(362.25亩)。

1.2.2 现状概况

村庄建设用地布局较规整,但土地利用率低,表现为住户庭院较大。村庄住宅建筑密度低,多为砖瓦房,有少数土坯房。其房前屋后有大片闲置地,主要用来堆放垃圾和柴草。

1.2.3社会经济

村内有一条对外交通穿过,并且在距离保沧高速公路献县出入口距离较近。对发展村内经济起到带动作用。规划建设在原村址的基础上建设,在空心村地段上建设可减少在建设周转过程中对农田的占用。村庄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村域范围内无污染企业。近几年来村庄经济水平保持不断增长的速度。村内治安环境较好,管理到位,监控系统基本覆盖村内主要出入口。欢留村主要经济来源为第一产业和当地居民外出打工。第一产业主要以玉米、小麦种植为主要经济作物

1.2.4建设现状

(1)道路交通概况

道路交通现状:村内只有一条主干道已硬化,水泥路路面,宽为4米,其他道路均无硬化。村域道路有景和道和正东道。景和道通往前油村,路面宽4米。正东道通向景淮路,路面宽5米。

现状道路问题:村内南北道路宽度不够,不能满足消防要求;道路路面状况较差,未形成完整体、便捷的交通网络,支路有断头路;道路附属设施不够齐全,缺少道路绿化,无停车场,车辆在村中乱停乱靠。

(2)基础设施及环卫设施建设概况

给水:现状部分村民自家有小水井供自家使用,村民生活用水为村内的自备水源井。基本满足村民需要。

排水:村内无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废水未经任何收集处理而任意排放附近坑塘,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影响生态景观和环境质量。

电力、电信:电力设施、通信电线等通讯设备较为齐全,现有低压架空干线,能满足日常需求,线路架设较散乱。

能源:村民目前使用罐装液化气和电力作为能源,冬季部分仍以秸杆等为燃料,造成了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

环卫:村中有固定的垃圾堆放点,但垃圾堆放点未设任何防渗设施,村民在街道上随意堆放生活垃圾,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村内的环境卫生质量。

供暖:现状都为自家各自采用火炕或小采暖炉取暖,但不能保证取暖标准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大气产生污染,能源利用不充分。

(3)公共服务设施概况

现状村委会位于村内主干路旁,办公设备简单,村中有幼儿园,村内有2个卫生所,基本满足村民日常就医需要。现有商店零散分布于村内,建筑面积较小,多为村民利用民宅自发经营。

(4)用地与功能布局问题

村庄建设布局较规整,闲置地过大,同时存在空心村现象,土地浪费较严重,不仅影响了农村的景观,而且也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配套建设滞后。 村内宅间道路路面急需拓宽及绿化,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村庄建设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指导,还停留在自发的小农经济的意识上。

1.3建设要求

为节省建设用地面积,近期内建立新居住区,实施滚动发展。示范区建筑采用多层与低层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为4层和1-2层;结合欢留村人口结构特点,建筑采用为大、小不同户型相结合,屋顶为平坡结合的形式,方便居民居住 ;满足日照间距标准不小于1:1.63;配备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充分绿化;由于社区规模较大,规划要求公共服务设施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布置;考虑拆建分户的可能,规划户数向上浮动10%左右。

2.村庄建设规划

本次规划布局结合欢留村的地形条件、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建设村民新居住区,即形成主要的行政、文化、商业发展中心,配以必要的公共设施、环卫设施、公用工程设施。其它位置则作为生态农林用地。

2.1村庄用地布局

(1)村民居住用地布局:规划方案依据村民意见调查表将村庄大部分农户向村庄新居住区内集中,逐步提高土地利用的强度,社区规划着意从建立良好的居住环境出发,村庄居住用地本着整合集聚发展的原则,针对开发中的开发组团与村民组团分离、滚动式开发等特定条件,采用组团式结构对该村进行功能和用地组织;以道路为骨架,形成住宅组团;各组团围绕公共绿地;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社区的中部。

(2)公共设施布局:规划将会所、休闲广场、商业服务网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沿村庄中心主街合理布局,形成使用便捷的公共设施服务体系以便服务于全村。

(3)公用设施布局:为了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生产的需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规划一些必要的公用设施用地。在村庄住区北侧设置污水处理设施与垃圾收集点等。

2.2村庄建筑景观及空间构成

本次规划力求使村内的建筑与环境构成有机的整体,体现出欢留村新农村建设的新风貌。

规划通过新建村道,积极引导整治和建设农居建筑,设置街头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构成具有时代特色、环境优雅、文化气息浓郁的农村居住环境。

社区的景观形成一心、一轴的景观风貌。一心即以中心绿地广场为中心,一轴即以东、西出入口为起点,中心绿地为中心,形成一条鲜明的景观长廊,并吸引南住宅楼作为背景,以建筑的高低错落为映衬,共同组成社区良好的环境景观。以达到丰富的建筑层次与环境空间效果,使人与自然、建筑、环境完整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村庄的特色景观。

规划注重社区空间层次的有效组织,组团内的半公共和半私密空间有机结合,组成了连续的院落和空间,并通过道路绿化与公共绿地的公共活动空间紧密相连,使户外空间层次有序,活动场地丰富、各类居民游戏、休憩、交往各得其所。

2.3新型社区建设规划

为节省建设用地面积,将在近期内建立新型社区,结合村民新建需要以及村庄房屋的拆迁,向社区滚动发展。社区建筑采用多层与低层相结合建筑形式,即4层和1-2层的形式,结合欢留村人口结构特点,建筑采用为大、小不同户型相结合,屋顶为平坡结合的形式,方便村民居住。

3.结语

规划是国家与地区宏观调控区域发展政策在镇村建设中的体现,是区域发展的主要依据,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方性特征。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结合景和镇具体区位、产业、市场与镇村发展背景,确定以下四项原则。

坚持系统分析的原则。充分考虑欢留村的特殊地理位置,作为景和镇镇总体规划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结合河间市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分析欢留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调整经济结构,突出村镇职能。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更新观念,改进手法,科学地预测城镇发展中潜在的影响因素。近远期相结合,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努力使城镇规划适应市场的需要。

坚持合理利用资源的原则。立足镇域资源状况,并充分考虑城镇建设及经济发展需要,精打细算,减少浪费,使资源发挥最大效应。

坚持镇村协调发展的原则。城镇建设结合农村发展,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经济建设的带动作用,以达到镇村协调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河间市镇村空间布局规划》(2010年-2020年)

【2】陈书荣,曾华.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城乡建设,2001,8.28-29

【3】 葛永军,许学强,阎小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判断【J】,人文地理,2008,18(1).49-52

【4】金兆森,张晖.村镇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34-36

【5】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J】2009.(5).66-68

上一篇:阐述建筑结构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土木工程建设中建筑结构基础设计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