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平生任逍遥

时间:2022-08-17 06:08:36

苏轼的一生是多灾多难、坎坷曲折的。作为一名政治家的他,仕途上的失意,数次被贬的经历,却并未使他消极避世、隐入山林。而是洞穿人生苦难,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富贵功名,并将自己的满腹豪情与豁达平淡融入到词作之中,形成了超脱、旷达的境界。这一词风的形成源于他对人生的彻悟,以及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而形成特有的人生态度――入世而超世。

词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性文体,着重抒发超出“礼义”规范的人性人情,以追求审美价值为己任。清朝人王岱就曾这样说过:“诗以温厚储蓄,怨不怒,哀不伤,乐不淫为旨,词则欲其极怒、极伤、极淫而已。”到了宋代,也就是词日丽中天,繁花似锦的阶段。首先应提到的是第一个致力于填词的作家柳永,他政治上失意,又长期在酒馆歌楼中流连忘返,因而也得以吸收民间新声的优点,创制出沤鸿篇巨制的慢词。而给宋词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是苏轼。

苏轼所作的340多首词之中,豪放词为数并不多,却明显占了主流。词人或是在职,或是流放在外,饱受艰辛,抒发出的感情却是激昂旷达的,是那种高旷飘逸的豪放。我们看到他的词作或是表现为挽弓射虎的激昂慷慨,或是吟啸徐行的开朗旷达,或是对月伤怀的浓郁悲凉;他的感情在词作中是恣意奔放的。他同时又将神话、寓言、笑话纳入词中,表达他对人生的感悟;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摆脱了词为艳科的传统约束,确立了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苏轼在词作中注入了词人自我的思想情趣和精神节操,真正做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与诗歌创作一样,词创作也是苏轼自由驰骋、大胆挥洒的一方天地。他在创作中摆脱约束,显示词人的艺术个性,也显示他独特的文化精神。词作的风格,也就是词人本性的流露,是他对审美理想追求,贬斥柳永浮艳之词的东坡却又独独欣赏“浙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的雅致,可见清旷、达观正是苏轼所追求词学的审美理想。

苏轼是一位以性情取胜的词家,他在词中写给自己的心灵感受,自己的人生感悟,透露出苏轼超逸旷达的风格,呈现给我们一股游于世外,景随情迁,情随心动的积极、乐观的旷达风格。苏轼在词作《荷花媚》中就写道:“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这两句就凸现了苏词中的旷达之风。

一叶舟轻,双桨惊鸿。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行香子・过七里滩》)

这是苏轼所作的一首山水词。它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流动、变化的画面,自在轻柔,给我们一种清新的大自然气息。作者用他那旷达的胸怀装下了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舟一鸿,容山水在胸。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写景时,远写与近写,动写与静写交融在一起,将刹那间的感受织入永久的文字之中。因而我们所说的旷达并不是超脱现实,不食人间烟火,或是写想象、幻想中的境界。我们看到词人是以写现实生活中的景物、画境为主,并都赋予了笔下的景、境一种超常的美。那么词人又处于何地呢?他则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审美,将自己的心灵升华到旷达、清静的境界,也使他的词作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味道。还有他的山水词《临江仙・风水洞作》《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也都是有意无意地将人生升华到超逸的审美的境界。

苏轼词作表现出的旷达的词风,远不止这些山水词,像咏怀词《阳关曲・中秋作》等,赠答词《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等,这些都是超出常境,表达了词人的高致、旷达的作品。还有一首脍炙人口,也是最能体现苏轼真性情,旷达胸怀的中秋思弟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丙辰年,也就是1076年中秋之夜,因见月思及自己的人生遭遇和亲人而作。从全词来看,苏轼开篇就出奇语,抬头望月却要问“明月几时有”?突发奇想欲乘风归去,却又恐天上寒冷,这里也有意指他的政治遭遇。等他想通之后,觉得不如留在人间,于是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积极乐观的情绪。这种起伏跌宕的写法,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人世间的遭遇使他倍觉苦闷,内心深处也有深深的郁愤之情,于是他想要借助佛道思想,尤其是老庄思想进行自我排遣,逃脱尘世功名的纠绊,“欲乘风归去”。苏轼自有“奋励当世志”,虽是屡被贬逐,却终有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之情,况且词人又耐不住天上的寒冷,于是作者儒家入世的思想最终战胜了佛道的出世思想。他认为入世不易,出世尤难,倒不如在人间做个地方官,只要奋发努力,也可以为国家,为人民尽一份心、效一份力。

我们不难发现,苏轼可谓是无处不置,山川河流、月夜雨中,兄弟之情、朋友之谊,任何细腻的情感,生动的景象在他的笔下均是现实而又超脱俗尘的,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景中,化写到词作中,却又不逃避现实,归隐屯田。无论是达观闲适之作,还是有感而发之词,都是词人转换角度考察人生的结果。其表现出的人生态度达观超脱,审美情趣潇洒飘逸,自有一种旷达的艺术风格。

(作者单位:河南省浚县一中)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巧搭“读之桥” 下一篇:充分想象,南郭先生去往何处?联系实际,不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