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8-17 05:35:47

微博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随着“微博”的兴起,利用“微博”平台构建课堂教学已屡见不鲜,但是,“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在其运用过程中有弊也有利,为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更有实效、更有针对性地运用好“微博”,则应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参与微博课堂的现状,科学认识“微博”在隐性课堂中的作用,并坚守“微博”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把握的要求。

关键词:微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隐性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57-02

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微博”时代,“今天,你微博了吗?”已俨然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见面用语词。“微博”也早已成为年轻群体张扬个性、表达愿望、彰显价值的新场域。面对“微博”掀起的“微浪潮”,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也应顺应这一时代的要求进行教学模式与方法上的创新:运用“微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即时授课并进一步认识微博在“隐性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且把握好在运用“微博”时应遵循的要求,使“微博”这把双刃剑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加助力。

一、90后大学生参与微博课堂的现状分析

毋庸置言,“微博”的出现确实给思想政治课堂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由于网络本身的缺陷性、监管的缺失以及90后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得他们在参与“微博”课堂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1.辨识力较差,表现为盲目性与跟风性

90后大学生受自身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心理调适能力的限制,再加上社会阅历的短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难免有些无所适从。于是在“微博”课堂中,部分同学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学生甚至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哪里人多往哪里点击,对“为什么要使用、怎样使用及如何充分利用好微博”缺乏一定的目标与动机。比如在调查中发现,在涉及热点新闻分析时,选择“对娱乐新闻进行转载、分享”的选项占到了28.7%。与此同时,少数有一定网络技术的同学利用网络的超时空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暗地操控网络,使得其他学生在网上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大大减弱,结果,学生在使用“微博”过程中就出现了盲目跟风现象。

2.政治素养缺乏,表现为松散性与随意性

与现实课堂相比,“微博”课堂是在一种脱域机制中进行,“微博”就像一个言论自由场,没有把关人,没有权威,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人人都可以自由说话。因而,在“微博”课堂中会产生虚拟化、符号化、情景化等不真实的情形。学生在这样的机制下,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人虽坐在课堂,但心却在与教学内容不关联的其他“微博”内容中任意驰骋。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和法律的有效束缚,一些立场不够坚定、思想觉悟不高的大学生在参与“微博”课堂中,因缺乏适度的自律性,一些脏话、恶语伤人的言辞就会随意流露出来。所以“微博”课堂的监管难度增大,导致大学生“微博”课堂的纪律很难控制。

3.言辞说法激烈,表现为一定的极端性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90后大学生都能理性运用“微博”,但也不可避免有一小部分学生言辞表现得激烈、极端和非理性。90后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阶段,容易受一些偏激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变得行为举止极端[1]。再加上,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过渡转型时期,观念、思想多元化凸显,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就会乘虚而入,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意识不强等弱点发表蒙蔽性和煽动性的言论,而这些煽动性言论在“微博”的力量下,以加速度传播,形成“群体性”现象,对课堂的稳定造成了威胁,也不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发展。

二、“微博”运用在思想政治隐性课堂中的作用

“隐性课堂”是指突破传统的以说教为主要形式的单向教育模式,更多关注大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与多元化,充分运用“微博”平台的主体性、开放性及交互上的动态化,让课堂从静态一维转化成动态多维,使课堂变成真情互动与多点对应的活跃场所。“微博”的运用为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拓展平台。

1.突破“一时、一地、一人”的限制

在“大思政”理念背景下,思政课堂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内45分钟的教学,而“微博”就成为促成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最大的亮点就是促使学习成为随时随地的动态行为,学生在寝室、食堂、操场都可以完成作业、工作任务及答疑,在一人操作的同时,在“微博”隐性平台后面,还有一庞大群体参与讨论互动,不仅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并促成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此,思政课堂不再囿于时空的限制,实现课堂的“时空跨越”。

2.推动信息由聚集向弥散拓展

在传统课堂上,师生往往是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讨论与探索,但在“微博”网络平台下,“微博”改变了传统网络媒介“注重历时传递,忽视互相传递;注重单向传递,忽视交互传递;注重垂直传递,忽视互相传递;注重直接传递,忽视间接传递”的传播方式[2]。由一人一问可以衍生出网状式的知识网络体系,从而促成知识的弥散性发展,完成知识汇集,形成海量的信息化。问题与问题的相互交错,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实现了传统课堂所不能实现的协同性和弥散性。

3.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助力

基于高校“微博”的思政“微博”课堂的运用,不同于社会大众“微博”杂乱纷层,学生在虚拟、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中,良好的“微博”导向功能以它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丰富性及真实性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常态世界”,帮助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而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微博”运用于思政课堂应把握的要求

基于以上对大学生运用“微博”的现状分析与“微博”的优势选择,要科学、正确运用好“微博”于思政课堂教学,在实践中须把握以下三个要求。

1.掌控“微博”的开放度

“微博”运用主体的多样性与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微博”课堂模式的开放性与交互性。大学生在接受多元信息中进行筛选与判断时,却常带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以求表彰自己的个性与主张。在表达自己的诉求时,就有可能出现“易变”与“摇摆”,从而给“微博”课堂教学带来不可预知性与随意性,所以,教师在利用“微博”进行教学时应把握好开放与交互的“度”。

教师在课堂运用“微博”之前,应要求学生加入相应的“微博”群,比如将自己所在系或某社团、俱乐部等添加为“关注”,在学生添加前,教师应严格把关准入事项,比如实行“实名制”加入、在阅读“加入须知”后要求学生签名等。在课堂中,对“微博”内容进行严格筛选与比对。在课堂外,思政教师应随时即时跟踪,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不礼貌的言语、污秽的图片等扼杀于萌芽状态,缩小因交互性扩大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2.强化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微博”课堂机制下,海量化的信息可迅速进入学生的视野,学生在遨游于网络的同时,也会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错误思潮,对某些问题或看法可能持偏激态度甚至失去辨识能力。

而在现阶段“微博”缺失自我纠错机制的情形下,并且网站传统的人工编辑也无法面对海量化的微博内容进行针对性监管和审查时,要使“微博”这把双刃剑用在刀刃上,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加强对大学生人文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是减缓这一困境的主要手段。

3.构建沟通的良好渠道

第一,把思政“微博”课堂建立在高校微博的基础之上。高校微博的传播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以及高校的管理者,在内容设计上主要是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时政新闻与政策动态等,在沟通形式上主要体现为对话与交流。为此,基于高校微博平台之上的“微博”思政课堂更具有可控性并能及时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掌控参与权。而且由于高校微博的影响力与渗透力,“微博”课堂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辨识真伪的能力,引导他们远离垃圾信息的制造与传播,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

同时,由于多元化互动是高校微博生命力之所系,要达到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持续的影响力,就必然要保持高校微博的多元化互动,从话语方式、内容体系和主题设置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微博传播路径,实现不同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多元互动,促进高校微博的畅通运行。还要注意开展高校微博与平面媒体、其他领域的微博互动,突出重点,与其他媒介形态相互配合,为拓宽微博课堂开辟多样化通道。

第二,搭建“三位一体”的微博平台。为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共享,可通过搭建“三位一体”的微博平台即从“际”延伸到“线”再拓展到“点”最后落脚到课堂内,学生在课堂内结合自身情况对际、线、点“微博”内容的运用与操作。通过高校际微博(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平台)――本校各部门线微博――主导教师点微博来整合“微博”资源,充分发挥各部门微博的协调作用,尤其是本校内各种社团活动的资源,从微博内容和形式上实现转变并及时更新,避免出现微博“休眠”状态。在咨询、答疑与热点跟踪环节中,思政教师的实名微博要发挥其主导与核心作用,把思政教师的微博作为思政课堂教学微博的纽带,教师主动利用“微博”介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分享生活经验与人生体验,影响并带动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第三,强化微博体验平台的功能。“微博”课堂不仅仅是沟通、交流的形式,正所谓“实践出真知”,要避免思政教育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把单调乏味的说教式教学转化为生动的体验情景,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外化为行为,可以尝试借助高校“微博”或某一社团微博平台设计出适合大学生参与的微博活动。如,学雷锋日活动、义务献血活动、中秋话团圆活动等。让学生在微博平台上参加或体验活动内容,老师适时进行开导与启发,从而达到把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内化”为个体思想并“外化”为行动的目的。

总之,利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学需要高校、教师与学生的合力规划、管理与运作。教师应树立积极运用“微博”开展思政课堂的新理念,用心构建并运用“微博”开展思政课堂的新平台,并积极探索运用“微博”开展思政课堂的新方法。在“微博”课堂中,我们应善于找到“微博”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出生动、活泼、健康有序的思政课堂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苏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2]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出版社,2010.

上一篇:建筑英语口语情境教学法应用研究 下一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