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启示与研究

时间:2022-08-17 03:51:13

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启示与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日益普及,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无不与信息紧密联系。9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样离不开信息的收集与加工。90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如果他掌握了大量的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再经过加工、整理、分析,对比而做出最佳选择,其就业就会容易得多,满意的程度也会高得多。因此,90后大学生在求职时应广开渠道,通过运用各种资料收集方法,对就业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比对并加以准备,从而为就业的成功提供一定的保障。本文将主要探讨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启示。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新媒体 就业信息 获取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信息密集和传播速度快等特点。90后大学生稍需留意报刊、杂志,注意收看、收听电视广播,就能从中获得大量的社会需求信息。当然,这种信息受传播工具自身特点的局限,往往在内容上比较笼统,欠全面,90后大学生要对其做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准确地使用信息。大学生求职首先要正确定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其次,应选择多种途径进行求职,不能一味依赖网络;再次,发送简历要有针对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避免“广种薄收”,甚至“颗粒无收”[1]。

一、新媒体与就业信息的内涵

就业信息(Employment Information)是主要是运用各种新媒介对相关就业资料和情况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归纳在一起,以共享。就业信息的种类有两种: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高校为数众多的直接影响就是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攀升,高校对人才培育的责任也责无旁贷,国家对此现况也对各大学提出要求和协助。在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许多重要措施中,与人才培育有关的政策内容包括:(1)大学学术追求卓越发展计划,以及发展国际一流大学和顶尖研究中心计划;(2)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与设计人才,及培育科技人才的指导计划,成立产业研发硕士专班,并试办商管、法律和建筑三大领域的专业学院;(3)提出总量发展方案,鼓励大学主动反映国家重要建设和社会人力需求,并即时因应产业社会人力需求培育所需人才,除部份类科(包括医疗、法律、教育及研究所硕博士班等)之外,皆可自主规划学位学程并自行调整系所招生名额。

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就业信息是指通过各种媒介载体而的就业信息。媒体因其速度快、对象广、查看方便等优势,越来越成为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尤其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网络的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等特点,越来越受广大毕业生的青睐。但是,网络在带来就业信息的时候,也使就业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质疑。由于每个人在合法途径下都可以在网络上就业信息,这样就难免出现就业信息鱼目混珠,存在一些借诱人的待遇而谋取不当利益的信息,从当前网络就业信息来看,诸如此类的事件多有发生,因此毕业生一定要慎重选择,及时向就业指导老师咨询,以免上当受骗,这样才能在就业过程中拨开迷雾.实现正确的抉择[2]。

二、90后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作用

就业信息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非常有用,能够让他们了解到当前最新就业情况,以及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特别是当前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更需要有准确的信息向90后大学生进行传达,才能让大学生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岗位。

1.就业信息是职业选择的基本前提

目前,我国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是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作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需要更多的择业机会来进行选择,才能让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毕业生如果没有掌握准确可靠的需求信息,就无法掌握自主择业的主动权,无法进行理想的职业选择[3]。

90后大学生掌握了大量就业信息,视野就会比较广阔,才能够不失时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比较稳妥地把握自己的命运。如果90后大学生耳目闭塞、信息不灵,合适的工作就会从自己身边溜走。

2.就业信息是择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90后要作好准备,在面对择业的过程中,会被各种各样的不切实际的就业信息所干扰,就提高自己的期待,大学生需要在复杂的就业信息中,去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不能一味强求大公司、大企业、事业单位等工作单位,要在属于自己的空间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创造一番自己的事业。

在强调学校要有未来效能,并追求多元化、全球化的同时,要兼顾不忽略本土化和个别化的特性为前提之下,开始有学者建议从文化资本、或社会资本观点来探讨,对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成就或地位取得进行研究,以探讨学校效能和学校改善的研究;而在进行学校效能的资源模式探讨中发现,学校和外在环境的资源相互依赖,并站在资源协商的有利地位,而能获取最多的资源并加以运用的能力,即是学校有效的看法;再结合新资本的观点带入教育制度,可统称为学校教育资本[4]。

教育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兴趣是活动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当人们兴趣的对象只想某一职业时就形成了职业兴趣。教育经济学是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教育间的概念相结合,将理论性的学校效能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改善学校的效能表现,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增进其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投入社会市场后除了为自己争取到合适的工作,更可提升国家的竞争与经济水准。简而言之,教育经济学乃为利用教育的手段培养学生拥有就业力,在毕业后能顺利进入职场工作。在目前的学校生活中,有的同学可能在学习财务会计专业,有的同学可能正在学习美术、装潢设计等等,不论什么专业,相关职业群都会对他们的职业兴趣有不同的要求。职业群一般由基本操作技能相通、工作内容、社会作用以及从业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接近的若干个职业所构成[5]。

三、新媒体下90后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的途径

(一)网络平台下信息的收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互联网上了大量的技术、资金和用人信息,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是各高校对毕业生在求学阶段应尽的义务,除了将各学院、各系所之教育目标设为基础,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表现、研究成果和专业表现等方面引导学生,更应将教育目标视为一自我改善机制,随时因应市场潮流进行调整,并对自身培育之毕业生建立系统化的生涯追纵机制,搜集毕业生在职场所见之经验与建议,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以培育符合市场专业需求能力的人才。互联网收集信息的注意事项:

(1)要能够将各种信息网站进行分类。当前由于就业信息

的复杂性,使得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区分和对待,特别是信息的真实性还有待考查的时候,更需要90后大学生有分辨信息真假的能力,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要有敏锐的目光和睿智的能力去挖掘属于自己的工作岗位。

(2)对收集到的信息要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地将所有就业信息都投递简历,这样肯定是石沉大海,要有目的和目标性地去对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的单位,采用不同的方法去了解情况,并有准备地去应聘。努力做到不盲从、不遗漏和不莽撞。

(二)数字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培育出立即回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和能力;但也进一步提及企业用人标准不外乎个人知识、技术和品德优良、良好生活习惯,希望大学毕业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以随时应付工作需求外,应主动积极且负责任,具创新和批判的思维,随时自我提升能力;再者,更应有良好的人际社交关系和良好生活习惯,能有效沟通、具团队合作精神和懂得专业伦理。这样的标准要求,也可视为我国学生应具有的就业力表现[6]。高校数量增加的现象,也发生了“僧多粥少”的情况,教育资源分配困难,政府分配与各校的教育资源日益稀少,而大学也因此多采取偏重研究成就,企图争取资质优异的学生及争取政府的补助经费;这样的情形却也造就本末倒置的现象发生,数量众多的大学造成入学学生素质平均降低,学校却未积极给予学生品质管控与能力培育,单就重点学生进行高度专业基础能力和研究能力培育,造成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参差不齐,也无法回应社会的需求,产生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90后大学生孜孜不倦地寻求信息,千方百计地采集信息,但如果对于采集到的信息缺乏有效的管理,无法在恰当的时间查找到已采集信息,信息采集就变得无足轻重;而且对于曾经采集到的信息,如果无法快速有效地加以利用,甚至利用时需要重复信息采集过程,也会严重影响信息采集的积极性。因此,90后大学生在信息采集与利用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采集信息的分类存储和有效管理,有意识地学习管理信息的知识和技巧,摒弃那种只顾着获取采集信息,而懒于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享、应用的思维和做法。

结论

总之,在现代社会,信息资源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和个人财富。谁掌握信息,谁就占得先机。对于90后高校毕业生来说,获得全面、准确和可靠的信息是实现择业和就业的前提。因此,就业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有效运用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重要环节。构建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和安全有效的信息服务是政府、社会和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极大支持。

【参考文献】

[1]罗静. 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13,14:66-67.

[2]王颖,倪超. 中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6:79-84.

[3]朱姝. 基于工作搜寻理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14,06:95-98.

[4]方丰. 就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工作搜寻调查[J]. 教育与职业,2014,20:108-109.

[5]王伟强,宋小燕,王亮亮. 高校图书馆拓展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的新途径[J]. 图书馆建设,2013,04:73-75.

上一篇:生物柴油―柴油混合燃料的烟度试验 下一篇:Mn掺杂TiO2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工艺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