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探讨

时间:2022-08-17 02:30:23

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探讨

摘 要: 病理学实验是四年制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少、内容多、学生积极性差等问题,教学难度较大。本文从合理安排课时、突出重点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及强调考核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护理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才。

关键词: 护理专业 病理学实验 教学探讨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也是我校四年制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认识疾病的本质及后续临床医学课的学习奠定基础。病理学实验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好病理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护理专业与五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使其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病理学实验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将针对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应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分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完成病理学实验的授课。

1.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

本教研室通过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引入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应用双语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及尸检观摩等多种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的病理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但护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特殊性使其病理学实验存在不少问题。

1.1课时量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病理学实验虽然是我校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课时非常有限。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病理学共97学时,其中理论52学时、实验45学时,实验课约占总学时的一半;而护理专业开设的病理学共56学时,其中理论40学时、实验16学时,实验课占总学时的比例不到30%,实验学时数偏少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另外,目前缺少针对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病理学教材,各院校选用的多为国家统编的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多个专业共同使用的教材,内容较多,学习难度大;并且实验课的学习内容与护理专业以后的临床工作联系不紧密,不利于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的培养。

1.2.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学时偏少等原因,很多院校对病理学实验不考核或者仅挑选少数章节进行镜下切片的绘图、以实验报告成绩为考核指标。这就导致学生只认真观察需要考核的镜下切片,把精力主要用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而对大多数不考核的章节的全部内容及考核章节的镜下切片以外的内容不重视,部分学生甚至有“学不学都一样、学了也没什么好处”的消极想法。这就使考核失去原有的意义,不仅不能达到实验考核的目的,还会挫伤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很多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学习积极性,课上玩手机、课后抄袭同学的实验报告等,对实验课持一种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学习效果很差。这一方面是因为病理学在护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病理学实验内容枯燥、缺少相应的教学改革。

2.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1合理安排课时

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教师在授课时内容必须全面,总论和个论的各种重要疾病都要兼顾。对于临床医学等专业,每次实验课为三个学时;并且个论部分的每个系统都安排了两次实验课,一次是观察镜下切片和大体标本的形态学实验,另一次是结合实际病例的临床病理讨论课。然而,护理专业课时量少与病理学涵盖内容多的矛盾要求我们对护理专业的病理学实验的教学进程进行优化,科学地安排课程,突出重点内容,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病理学知识。因此,我们对每一章节的实验内容进行了压缩,将每次实验课由三个学时压缩至两个学时,突出重点,但是没有偏废,以免造成某些知识的空缺。此外,对于护理专业,培养的侧重点不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因此我们取消了难度较大且与将来工作联系不紧密的临床病理讨论课,从而保证总论和个论都能讲到,学生学习时可以互相参考,将疾病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对病理学知识全面的学习,除了对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形成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和转归的整体印象,思维习惯的培养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即使课堂上学习的深度有所不足,以后在工作中也能根据需要自学。

2.2变换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2.2.1精简镜下切片的观察

在临床医疗中,病理学检查是肿瘤等许多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因此病理学实验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病理改变进行病理诊断。但是护理专业的工作重点不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因此,每章节实验的镜下标本的数量可以适当减少,挑选常见、重要疾病的典型病理变化进行仔细观察,其他切片只进行教师示教即可,做到少而精。对于疾病的镜下病理变化的讲解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教师归纳出疾病最重要的几个病理特征进行强调,而其他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仅作了解即可。如观察在整个病理学实验中多次出现的结核病时,着重讲解和观察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等结核病的病理诊断特征,让学生对结核病与结核结节形成强烈记忆,看到结核结节就想到结核病,反之亦然。镜下标本的观察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也比较难记,在短短两个学时内,如果片面地追求全面和细致,观察内容过多,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

2.2.2加强大体标本的观察

相较于镜下切片,大体标本更直观,结合理论讲解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对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工作也具有更高的实用价值。经过多年的努力,本教研室收集了大量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各系统疾病的大体标本及其临床资料并一一编号,在实习指导中可以根据编号找到相应标本的病历摘要(包含患者病史、住院经过、临床诊断等信息)、标本的观察要点,部分标本给出了病理诊断结果,部分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后诊断。在观察大体标本这一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对照实习指导进行自学,然后选出代表阐述某一标本的病理诊断并在标本上指出其诊断依据,并根据病历资料探讨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教师对错误的地方进行更正。对每个大体标本的观察都相当于一次微型的临床病理讨论,这一过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

2.3加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适度补充一些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临床护理相关的知识,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用于解释和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效果。在第一个环节“幻灯演示”,如在教学“损伤的修复”时,我们展示了一张儿童深度烧伤后皮肤表面的瘢痕疙瘩的图片。通过该病例讲解这是由于机体通过肉芽组织增生填补组织缺损,然后改建成熟为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瘢痕,瘢痕组织过度增生并向周围皮肤不规则地扩延形成外观丑陋的瘢痕疙瘩。因此,在护理过程中为了避免瘢痕疙瘩的出现,应该让患者在新鲜创面逐渐愈合时穿戴压力适当的弹力衣套,最大限度地抑制纤维组织的过于生长并保持愈合创面的平整。在第二个环节“镜下切片的观察”,如在教学“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时,学生观察到肾小管上皮水样变性的典型病理变化如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胞浆内有红染颗粒等,引导学生思考该病的病理变化与其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与转归的联系,结合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出患者由于慢性酒精中毒导致细胞水肿,而近曲小管作为水分重吸收的部位往往最先受到损伤。但是这种损伤是可逆的,原因消除后大多可恢复正常。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全面、透彻的思维方式,当面对病人的某个症状时不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主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症状,应该如何护理避免病情恶化。

2.4注重考核

护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决定了实验报告是病理学实验的主要考核方式,为了提高学生对病理学实验的重视程度及教学质量,本教研室将实验课的成绩占到了病理学总成绩的30%。此外,为了杜绝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我们对雷同的作业都给予较低的分数作为惩戒。教师在课堂上还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作业讲评,将优秀的范例在学生中传阅,对实验报告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加以分析,对绘图不认真的学生要求重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涉及的知识点。

综上所述,面对护理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科学地安排课程,突出重点内容,紧密结合临床并强调考核,引导学生灵活地学习和运用病理学知识,为临床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常彬,庞丽娟,齐妍.高级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4):697-698.

[2]朱晓毅,滕娇.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98-99.

上一篇: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探讨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与对策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