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及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选择探讨

时间:2022-08-17 01:20:09

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及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选择探讨

[摘要] 沿着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的过程,分析了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和主要观点,包括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物质资本、人才资本、市场、经济制度、产业结构等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是整个经济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现阶段,我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选择是:坚持改革,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增加R&D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 经济增长重要决定因素发展选择

一、引言

自罗默(1986)的著作以来,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步入了它的第二次繁荣阶段。现在增长理论的研究仍然十分活跃,不断取得突破,已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相互结合。理论研究的突破,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而实证研究在技术方法上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为发现新的增长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两者相互结合的结果是:一方面促使增长理论研究不断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利用更新的实证技术方法建立了能更好地解释现实的实证模型,直接指导人们的经济实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根据一定的理论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应该做出适合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选择,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

自从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开始,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就一直受到关注,而拉姆齐(1928)的经典论文则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起点。在此基础上,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1956年索洛―斯旺模型的提出之后,经历了它的第一次繁荣,人们把这一时期的增长理论称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不仅对经济增长给出了一定的解释,更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点。但是,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由于缺乏经验联系的缘故,经济增长这一研究领域已变得死气沉沉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的著作为开端,有关经济增长的研究又经历了第二次繁荣,使经济增长理论得到革命性的发展,相关成果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注重研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特别是在对技术进步和扩散等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完善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的解释,为人们认识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观念。

1.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特别是索洛―斯旺模型为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点,其后的研究包括现在非常活跃的新增长理论,都以它作为分析问题的起点。该理论提出的收敛性的概念,也一直是新增长理论的研究重点之一。所以,要说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必须先对索洛―斯旺模型有一个了解。

索洛―斯旺模型的关键特征是其新古典形式的生产函数。它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各种投入报酬递减,以及投入之间存在正的且平滑的替代弹性。该模型的突出贡献,一是提出了经济稳态这一关键概念,指出储蓄率对经济的稳态增长率没有影响,各种经济体的平衡增长路径是平行的;二是以稳态增长的概念为基础,预测了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在新古典的生产函数的假设下,索洛―斯旺模型首先预测了绝对收敛性,即相对于富裕经济,贫穷经济倾向于有更高的增长速度。在其随后的发展中,该模型又给出了所谓条件收敛的预测,即各经济体真实人均GDP的起始水平相对于各自的长期或稳态水平越低,增长率越快。收敛之所以是有条件的,是因为在索洛―斯旺模型中,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的稳态水平依赖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以及生产函数的位置,而经济将收敛于各自不同的稳态。在近些年来的实证分析中,经济的条件收敛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用作一个经验假说。实证分析表明,索洛―斯旺模型所指出的资本积累率(包括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和条件收敛机制,对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确实有着相当大的解释能力。可以说,索洛―斯旺模型为人们洞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但是,该模型的一个明显的缺陷是,长期人均增长率完全被模型外的因素――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所决定。

2.新增长理论。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之后,如何将长期人均增长率内生化便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下一个课题。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在这方面首先取得了突破。他们在阿罗(1962)、谢辛斯基(1967)和宇泽(1965)的基础上,进一步描述了干中学的模型。在干中学模型中,观念是生产或投资的副产品,使得投资的边际报酬不一定递减,从而经济可能长期增长。将长期经济增长真正内生化的是技术变迁模型。在这类模型中,技术进步是有目的的R&D活动的结果,而且这种活动以获得某种事后垄断力量为激励。这样,如果经济中不存在新观念、新发明耗竭的趋势,增长率在长期中就可得以保持。由于R&D活动的一些外部性、知识技术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何促进R&D活动,促进技术进步,从而提高长期增长率便依赖于政府的行动,如税收、法律的维护和基础设施的提供等。这使得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理论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正是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一个趋势。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分析相一致,实证分析也告诉人们条件收敛是一个事实,于是新增长理论又提出了预测条件收敛的技术扩散模型。该模型的主要思想是,因为对发明的模仿和使用比创新来的便宜,相比经济发达的领先国,经济落后的跟随国会具有更快的技术进步率。也就是说,技术扩散模型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条件收敛的经验含义进行了引申,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条件收敛。技术扩散模型还指出跟随国的人力资本积累将促进技术扩散速度,从而加快经济的收敛速度。这为发展中国家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分析。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另一个关键外生变量是人口增长率。更高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每个工人的资本和产出的稳态水平,因而趋于减少对于某给定的人均产出的初始水平而言的人均增长率。所以通过人口增长率内生化,也可以实现长期增长率的内生化。劳动/闲暇选择模型和迁移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

总之,在解释了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的决定后,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使我们能够对经济增长给出更加合理的解释,特别是解释了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决定。

3.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的关系内生增长模型解释了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率,但不应将它看作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替代物,而应视其为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补充。内生增长模型明确了索洛模型中的技术进步的可能原因,但是并未说明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重要因素。这方面的工作仍然是古典增长模型的任务。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对于长期经济增长是关键的索洛模型,则指出投资、人力资本积累、储蓄等对于生活水平也具有重要影响。只有结合这两个理论,人们才能对经济增长的两个中心问题:生活水平随时间的增长和世界各地生活水平的差异有一个较全面的解释。

三、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选择探讨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做出以下发展选择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1.坚持改革。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多,但是,经济制度落后是其中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建立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等,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经济制度。

2.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应该调整农业与工业结构,我国目前农业从业人数与总从业人数的比重要比美国高出18倍,这对经济增长很不利;其次,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东部个别发达地区比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出6倍以上,调整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最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还应该以资金、技术密集型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

3.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完成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人均进出口总额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异,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我们应该利用这一发展空间来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

4.增加R&D的投入。美国R&D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比我国高出3.7倍。经济的增长离不开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水平的提高与R&D的支出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不增加R&D的投入,我国要在未来成为世界经济领先的国家是不可能的。

5.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美国的大学生人数占25和25岁以上人口数的比重要比我国高出17倍,这说明我国人力资本资源是比较匮乏的,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急需提高。

6.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无论是从市场的规模,还是从市场的效率来看,我国的各种市场都不完善。要完善市场,首先要完善市场规则;其次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督机制;第三是提高市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现阶段急需完善债券和股票市场。

7.治理环境污染。我国在经过前一段时间对环境污染的大力整治之后,目前的环境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必须长期进行。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物质资本、人才资本、市场、经济制度、产业结构等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是整个经济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相互结合,是当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而实证研究在技术方法上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为发现新的增长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而根据国情,我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选择是:坚持改革,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增加R&D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治理环境污染等,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周爱民:高级宏观经济学[M].经济出版社,2001

[2]海韦尔G.琼斯郭家麟许强译: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M].商务印书馆,1999

[3]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4]胡乃武龙向东: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1,10

上一篇: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探讨 下一篇:经济背景下奥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