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挽起游离的兴趣

时间:2022-08-16 11:39:07

摘 要:数学,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就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挽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兴趣;数学;游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89-02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学习兴趣慢慢沉睡。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

一、用语言来唤起“沉睡”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教师的数学语言形象化、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识的正确传授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1、教师语言儿童化

只有贴近儿童的心灵,才能唤醒孩子无穷的精神力量。如学习《小数点搬家》时,认识小数点的重要性,刚开始,学生听得有点儿沉闷,我便不依赖教材的安排,而是用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小小脑袋要搬家,走到哪搬到哪,别掉了脑袋瓜”。学生如梦初醒,津津有味地念起来,不再丢了“小脑袋”。

2、教师语言生活化

数学取于生活,用于生活,具有生活化的语言可以唤起儿童积极参与的欲望。如教学《正负数》时,关于负数的读法训练,我设计了一个“天气预报”环节。我出示各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说:“谁能当气象员,为大家服务一下,把各个城市的天气情况播报一下。”听完,孩子们都跃跃欲试。

3、教师语言幽默化

有时幽默点,更能掀起孩子的兴趣,“瞧,××同学像十八罗汉那样刚正不阿地等待老师的命令呢?”“你们想不想听听××同学的宝贵意见?”一旦发现个别孩子走神或做小动作了,教师应及时纠正,如开开玩笑,“老师看到一双灵巧的手,不知在桌屉里忙着编织什么呢?”这些孩子立马双手平放桌上,认真听讲起来了,不再因教师的责备而撅撅不振。

4、教师语言质疑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来世界的摇篮,是强化学生数学情感的有效方式。心理学家鲁斯坦说过:“思维通常开始于疑问或问题,开始于矛盾。”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给予几个问题,让学生质疑:(1)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为什么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会不变呢?(2)为什么要“0除外”呢?(3)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可以吗?这样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中找到“分母不能为零”这个突破口,并且联系到《商不变的性质》这个依据,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兴趣得到强化,认为数学真的很奥妙。记得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有位同学提出质疑:“老师,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不同呀?”我惊讶地竖起大拇指说:“你真行呀,最早发现这个问题”。说完便把问题推给全体学生:同学们,你们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了吗?此时,每位学生都争先恐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二、用竞争收起“躁动”的学习兴趣

1、以集体为单位的竞争

比如说,当你正其乐融融地讲解某个知识要点的时候,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讲了或者做小动作了。这时,教师不是用责备的目光和话语,而是可以借机引导“老师真想看看现在哪个小组最认真听讲哦!”全体学生顿时直起腰杆,目视前方,集中精神起来。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环节时,有三道计算题,我采用小组派代表参加板演比赛,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看哪个小组最早准备完成。台上的同学认真板演,台下的同学做完就给台上的同学鼓劲,台上台下融为一体了,这种和谐的小组竞争,让课堂气氛轻松、融洽、愉悦起来,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2、以个体为单位的竞争

包括活动与成果的竞争。数学过程是由系列的数学活动贯穿始终。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强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气氛与效果。新课伊始,教师先提出:这节课,我们要评出“解题能手”和“出题能手”,看谁表现得最好,就可能获得宝贵的一面小红旗。这样一来,同学们在课堂上都会力所能及的表现自己,让自己成为本节课的焦点。继而,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应做延续性的评价,并允许学生参与评价出表现突出的学生,并引导其他学生在下节课里把握机会,这样才不会抹杀落榜者的兴趣参与。适当的时机,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下比赛,比如口算、速算、智力冲浪等比赛活动,并且进行严格、公正的评比制度,择优奖赏。在这些和谐有趣的竞争下,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收拢。

三、用激励束起“飘忽”的学习兴趣

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平时课堂里总会有几位不爱参与活动的学生,像是教室里的录音机和录像机。教师必须不耐其烦地引导鼓励他们融入课堂,把飘忽的学习兴趣束起,变被动为主动。

1、给予表现机会

遇到有问题时,对于那些总不举手或不吭声的,我采用“点灯式”提问。例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圆周率乘半径还要再乘2呢?”有几位同学仍然没举手表态,我便挑中其中一位说:“××同学,你肯定知道为什么,试着大声地告诉我们一下,好吗?”可是,他看了看其他同学,还是有些犹豫,我看这状况便说:“同学们,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同学给我们解答,好吗?”在大家的掌声中,他慢慢地站了起来,亮了一下嗓子回答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说完同学们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接下来,每每我提问题总能见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

2、采用肯定激励

当他们取得一小点进步时,教师要携同全体同学给予肯定与鼓励,甚至是热烈的掌声。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与学生共同给予最大的支持与帮助,“没关系,我来帮你,你一定行的”,“慢慢来,老师知道你很棒能勇敢面对困难”,“这次错了,没关系,因为你知道错哪,就不会再错了”。

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积极了解、探索世界和生活的欲望,学习本是一项快乐而有趣的活动。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用心去挽起孩子们“游离”的兴趣,让他们可以充分理解学习。

上一篇: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契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