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中的质疑途径

时间:2022-09-10 04:41:33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质疑途径

摘 要: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是对课本权威的质疑,二是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三是对文章细节的质疑。

关键词:阅读;教学;质疑;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251-01

新课标中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而不是以教材或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希望学生从众口一词的理解中读出不同,这就对习惯了接受现成答案的初中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一、对课本权威的质疑

新教材每篇课文前面都有一则导语,这些导语是编者对文章内容或中心的一种理解,用以对学生阅读进行提示。正是这些提示,在学生尚未接触文本之前就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影响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有时甚至成为阅读中放飞学生思维的羁绊。因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答案从来都不是惟一的。作品出来,作者就“死”了。更不能以编者的一种理解替代所有学生的理解。在教学中,我会经常鼓励学生撇开导语,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执教《珍珠鸟》时,我鼓励学生对课前导语和文中中心句已道出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主题大胆质疑,果然,一旦放开手脚,答案可以说精彩纷呈,有学生说“鸟儿长着一对翅膀,就是为了飞翔,作者把它养在家里,鸟儿失去了它向往的广阔天空。从鸟儿的角度看,这并不是美好的境界”。这种独到的理解就绝对出乎编者意料之外,但谁又能因为它不符合作者和编者的愿意而否认其正确性呢?课本、老师都不再是权威,合情合理、自圆其说才是标准。

二、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传统观念中,诸葛亮为建立蜀汉政权、恢复汉室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可书可表。但在学完《出师表》一课后,在“千秋诸葛评说”的周记作文中,很多同学对诸葛亮的“忠”提出了不同看法。

一位同学在文中更是如此评价:“诸葛亮遇见刘备是历史的错误,若让诸葛亮辅佐曹操,将缩短三国分裂的时间,减少人民的痛苦。诸葛亮的‘忠’是忠于刘氏王朝的‘小忠’,而非忠于天下百姓、忠于华夏的‘大忠’。”这一观点和著名导演张艺谋大片《英雄》的主题不正是所见略同吗?我将这一观点放到全班讨论,并同时抛出一个问题;“诸葛亮会去辅佐曹操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有同学说“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去复兴一个濒死的王朝呢?这如同朽木不可雕非要雕,这种做法本来就是愚蠢的,是逆历史潮流之举!”这一句句闪耀着智慧火花的话语掷地有声,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很难相信这些观点出自初中学生之口。

每一篇作品及其人物都具有时代性,而我们的阅读也有时代性,再加上阅读者个人世界观、阅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都会使我们的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产生差异。这种差异能够在老师适时的引导下产生碰撞。这种有益的碰撞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辨别能力,提高了学生敢于独立思维的创新能力。而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定论质疑,这不是创新能力的最好体现吗?

三、对文章细节的质疑

在《隆中对》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有同学对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已知天下三分的描写产生质疑。“在当时信息极不发达的时代,诸葛亮如何能做到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这一问题马上引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

再如,在孙犁的《芦花荡》一文中,学生在品味语言时,对“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了。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这一段的“奔”和“飘”字提出了质疑。而这两个词恰恰是编者认为运用得精妙从而出现在课后练习中让学生揣摩的。提出质疑的同学认为二字应该调换运用才贴切。因为前句表现的是小船从苇塘撑出去,船是空的,“飘”字恰好能表现小船的轻盈,且能与“像一片苇叶”的比喻前后照应;负重的小船还要躲敌人的严密监视,只有“奔”字方能显出此种情形下划船人心情之迫切与船速之快。听了学生的陈述,我认为学生的理解比教参上的更合理、更准确。

学生对文章细节的质疑包括字词的运用,标点符号的使用,语言理解等各方面,通过对细节的质疑可以增强学生遣词造句、品析语言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谋篇布局都有极大的好处。

上一篇:物理学史与中学物理教学 下一篇: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语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