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么动脚

时间:2022-08-16 11:34:52

教师怎么动脚

摘 要:中小学教师职业特殊,怎么动脚要留心,用深度贴近心窝,用频度振作疲惫,用角度落实博爱,让力度平和心态。

关键词:教师 动脚 深度 频度 角度 力度

一、深度——贴近

有坐在后面的同学反映:自习课准备问老师问题,可是有些老师似乎就是走不过来,每每巡视到最后三两排的时候就刹车转身。不错,后面有些同学不认真,可是也不能一竹竿打一船人。不认真的也不能放弃呀。就算老师们不是懒得理睬,而老不往后走就不能怪学生纠结:没被老师们注意,更不要说受重视与被关心,甚至就是被漠视。

而即使偶尔脚步不到后三排的老师也纠结。巡视必得纵横都到边到沿吗?某特级教师就指出,教师课堂上下讲台走向学生,只需推进1/3的纵深。我也相信,如此幅度与深度认定,也绝对是有舞台表演和日常教学实效支撑的。或许他们觉得,如此,学生如有疑难也方便问询,或示意老师贴近辅导;绝非歧视,不想到他们那里去,也不是否定或忽视他们有问题要提。

我想说,越是所谓的后进生越敏感,有时在他人身上根本不成问题的问题,而在他们那里可能就是问题,他们更需别人的贴心呵护。当他们感受到同一屋檐下一视同仁的温暖,也许会彻底改变对现实世界的模糊认识与偏执判断,重新构建理性认知。

推开来说,中小学生更需要感性关爱,我们发自内心关爱学生,何不首先给予切实关注,就像走到最后一排。其实这并不难,也就是多走一步两步,甚至一小步,说不上有多费时费力。而就是这上前小小一步,就足够贴近学生。人近心也近,也许比帮他们解答难题本身更让他们感动。再说人心近矛盾少,岂不更有利于老师开展其他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二、频度——振作

早读过半,读书声便渐渐低下去,也是常有的事。读的时间长了,学生疲劳了;可能有些来得早的同学更疲,越早的越疲。有经验的监堂老师常常及时喊喊话,拍拍手,提示提示,提振士气。

我也常走下讲台,巡视一圈半圈,无需言说就能振作他们。如果边走边读,放开喉咙朗诵一番,有人仿效,比试。一人跟,大家跟。往往我走到哪里哪里响;一辐射,又书声琅琅。

又如自习,有的学生也许半途把持不住,慵懒,嘀咕。负责的老师提醒提醒也不是不能震慑;只是自费口舌,有人面子还挂不住,也干扰其他专心致志的同学。我也常下讲台巡视,再顽劣的学生也不好在你面前还不当回事吧,这一走动自然能激励学生严以自律,重新投入热情,安安心心做自己的事。

隔时巡视,见势动脚,是谓用频度振作人。

当然凡事有度,例如平时监考,就要力避晃悠;否则违规扰人,平时胆小的考生更觉不爽。有时就算你不针对谁,只是随便走走,例行巡视而已,也不保没人偏就觉得你有针对性,陷其不义。所以,即使感觉某生有嫌疑,甚至就在舞弊,当然要及时防范,有效制止,但绝非为能;移步上前又何尝不能机智些,体面地防范和制止岂不皆大欢喜?教育的路径多得很,路途长得很,有些工作并非当场处理且针尖对麦芒才最有效。

三、角度——平衡

也有人巡视到头再转身回去仍不得好感。敏感的学生还关注你怎么转身。

习惯左转的人走到头就左转,可是靠右的同学不舒服:把背给我,莫非喜欢某人,却不睬我?其实,如此逻辑,右转也同样不讨好。只是非左必右,转身是必须的,而一转就得朝向某一边;总不能直接退吧,退他一回两回可以,常退多不方便。

可是我们还真不好老朝某一边转,虽不好自吹自擂“太阳底下最光辉”,做老师的职业特殊是事实。虽然我们向左或是向右,只是正常转身,没有一点别的意思,更别说恶意;可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何况现在的孩子又特别敏感,甚至非常脆弱,所以我们还真要多份心思,哪怕无意也尽量不给学生造成软杀伤。

有的老师先朝左边站站,再向右转身。有的老师左转身而右回脸,朝你笑笑。有的老师跟左边的同学对视,随便打打招呼,再向右转,甚至扶着左边同学的身子向右转。有的老师左转,站在左边同学旁边,却看着右边的同学。有的老师左转身又回过来,稍作逗留再右转身。有的老师走过去了,又退到某人旁边。为了什么,或许根本不为什么,都只是变变,其实就是平衡,落实博爱。这在实际教学中很能温暖人心。

四、力度——平和

有的老师鞋底生硬,特别某些女老师,喜欢穿高跟鞋,又尖又硬,而越尖越硬越容易出声,走路咯噔咯噔。有的老师下脚重,楼上楼下震荡,里里外外咚咚响。有的老师下脚急,节奏快,幅度大,风风火火,咄咄逼人。以上种种失措都不利于正常维持和有效促进学生心态平和。教学环境以安静为要,教师动脚需稳步轻声。

上一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下一篇:解构烟草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