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非遗”进校园 弘扬爱国爱乡精神

时间:2022-08-16 08:52:07

落实“非遗”进校园 弘扬爱国爱乡精神

爱国是赤子对祖国母亲最诚挚、最热切、亘古不变的爱,正如列宁所言:“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新世纪以来,如何加强广大中小学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空洞的道德说教转化为师生内心的践行体验,一直是基础教育学校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德育课题。新时期以来,学校以家乡特色文化为主题,引导师生将家乡“非遗”文化引进校园,激发师生的爱国、爱家乡热情,既传承了家乡文化,又培养了师生良好的道德品质。2010年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泰州、兴化两级文明单位”“兴化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兴化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非遗”进教材,激发师生的爱国意识

茅山镇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共有非遗项目十余项,其中“茅山号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茅山会船”等两项为省级非遗,“佛教音乐”等3项为泰州市级非遗,“唱凤凰”等4项为兴化市级非遗。历史悠久的特色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古老而优秀的地方文化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有些项目甚至有失传的危险。

为整理、挖掘家乡文化,在茅山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作为地方文化事业传承者,学校毅然扛起了这面大旗,先后组织编写了《茅山烽火》《茅山古镇》《茅山号子》《歌从茅山来》等4套校本教材,其中《茅山号子》获泰州市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歌从茅山来》获泰州市校本读物二等奖、省校本教材三等奖。

编写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教育教学。学校利用“九年一校址”的优势,安排三~九年级每周1课时,引导师生学习、研究家乡文化,了解家乡历史。既丰富了师生的知识,也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二、“非遗”进教研,调动师生的爱国情感

为进一步引导广大师生深入研究家乡非遗、发展家乡文化,2011年11月,学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利用茅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两年多来,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规划,精心组织研究,形成并通过了中期阶段性报告。理论研究方面:2011年12月,郭子林老师《依托地方非遗资源,创建乡土特色学校》获江苏省“师陶杯”论文大赛二等奖;陆文海老师《开发节日民俗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孙秀娟老师《利用地方非遗资源,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获三等奖;陈小华老师《汲取地方营养,实践滋养心灵》在市少先队工作大会上交流。课堂教学方面:卢丽霞和郭子林老师指导的“走近景德禅寺,探寻茅山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被兴化市教育局教研室评为市级公开课。综合实践方面:沈娟、陶沙两位老师收集整理了部分原生态茅山号子;王小柏老师收集整理了茅山地区民间建房“上梁”吉祥语,并对这一习俗进行了探究;陆冬梅老师着眼于茅山民间面塑艺术,关注学生动手动脑的艺术体验;陆秀成老师着眼于茅山庙会,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此外,学校还利用创建泰州市“一校一品”党建文化特色学校的契机,求真务实,狠抓《承接历史流韵,引领校园文化》特色品牌的落实,将地方文化、学校文化、党建文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组织到位、规划科学,宣传到位、全程参与,行动到位、力求实效,通过党建特色品牌活动的研究开展,带动特色学校的建设。

三、“非遗”进阵地,感染学生的爱国之心

为让广大师生更加充分了解家乡文化,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新建了总计150m2的“三绝流韵,四海名扬”大型宣传栏,将茅山号子、茅山会船、茅山景德禅寺、茅山庙会等“非遗”文化浓缩其中,从“文从山中来、歌从田里来、风从船上来”3个方面作了具体介绍。

有了这块宣传阵地,一二年级的老师利用它来指导学生的普通话,将家乡文化编成朗朗上口的新童谣让学生熟记心中;三~六年级的老师利用它来指导学生作文,将家乡文化谱写成动人的篇章;七~九年级的老师利用它来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小导游、宣讲员。广大师生通过读、写、记、宣,将家乡文化了然于心,也进一步感染了他们的那颗爱国之心。

四、“非遗”进基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学校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建立了镇文化中心、景德禅寺、会船广场、敬老院等4所德育基地。组织广大师生每月一次在德育基地中实践,学唱茅山号子、学撑茅山会船、欣赏佛教音乐、扮演庙会角色。学生们在基地中耳濡目染、身体力行,既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五、“非遗”进实践,磨炼学生的爱国意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茅山的“非遗”文化大多是操作性、实践型的项目,必须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磨炼。为提高师生的践行意识,学校珍惜各种机会,以国家级非遗“茅山号子”为龙头,积极为师生搭建“非遗”的展示平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有了一定的影响。

“茅山号子”来源于生活,来自于农业生产活动,“号子进校园”活动已在学校全面展开,走进校园便能够听到号子的声音(校园铃声、师生演唱),看到号子的介绍(文化墙、校本教材)。通过“号子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低年级学生知道了“劳动最光荣”的道理,高年级学生则在实践中学会了插秧、打谷、车水、挑担等基本劳技。学校还根据号子曲谱开展“即兴填词”活动,引导学生歌赞美丽的校园、富裕的家乡、和谐的祖国;创作校园号子,歌颂学校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会求知、会做事、会共处、会做人的能力。

学校师生表演的“茅山号子”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市级大奖;两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演出;拍摄的纪录片被中国教育电视协会评为全国校园DV摄影作品一等奖。中央电视台专程到学校采访“号子进校园”活动现场。2012年,我校师生自编自演的校园号子系列之――幸福少年,获泰州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小学甲组一等奖。2013年5月,泰州电视台“珍藏泰州”专门来学校摄制了《教唱茅山号子的女教师》。2013年7月,张卫华老师被兴化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为兴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茅山号子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12月,孙秀娟、张卫华等老师自编、自演、自唱的“茅山号子”《普法宣传到田头》代表兴化市司法局参加泰州市首届法制文化节文艺调研,获银奖。号子进校园,家乡在我心。传承家乡艺术就是对家乡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财富。为更好地传承茅山文化并加以开发利用,开辟一个让师生素养提升、能力提升、品德提升的空间,学校将在下一步新建校史陈列室,让“非遗”进校史,走新的特色发展之路,让学生的良好品德在“非遗”文化的熏陶下锻造、培养,让学生的爱国行为在“非遗”文化的促进下历练、张扬。

(责编 黄春香)

上一篇: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防火卷闸门控制器设计 下一篇: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