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化学教学中的心理发展的探究

时间:2022-08-16 07:54:55

对化学教学中的心理发展的探究

摘要: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在学科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出发,传授知识、指导学法,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习过程与学习心理同步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心理全面发展 有效教学

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自由发展的人。而人的活动实质上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化,要立足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勇,创新能,更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科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出发,传授知识、指导学法,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习过程与学习心理同步发展。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紧迫和现实问题,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的方案之一就是我们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能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使课堂的效益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最有效地教学。

一、研究背景

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自由发展的人。而人的活动实质上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化,要立足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不但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更需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理所当然地应肩负起“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慧的同时,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自主学习、人格健全的心理素质”的教育使命。在学科教育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出发,传授知识、指导学法,开展学习研究活动,同时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习过程与学习心理有机结合和谐发展。

二、理论探索

1.学习过程――学习信息加工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对教师呈现的学习材料,引起的一系列心理反应――注意、知觉、判断、归纳等,形成概念,习得规则,养成态度。根据加涅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概括地可表示为:一是学习准备: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学习者有选择地接受新的信息,并将它暂时贮存于短时记忆中。学生的学习期望、意志和策略及学习材料的性质,制约注意力的集中、知觉的选择。二是学习激发:贮存在短时记忆中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新旧知识相互激活,学习者进入学习情境。三是同化顺应:学习者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对短时记忆中的新知识进行识别,归类归属。若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似或属于已有的知识,则采取同化的学习方式;若找不到归属联系,则采取顺应的学习方式,修正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同化顺应后的知识都进入长时记忆中。四是学习迁移:提取短时记忆中已应用习得的概念、规则,将问题中的信息,分解、重组、匹配,从而解决问题,不断形成智慧技能。在应用中同时增强控制自己的注意、选择性知觉、调节知识编码方式的能力,提高记忆的质量和水平。

2.学习心理一一制约学习的发生发展。学科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同样,主动的同化也应以适当的认知心理的存在为前提,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学习的愿望、学习的责任性、学习的远大理想以及学生学习的水平和方法,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力量,创造情景产生认知需要,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营造认知氛围,直接参与认知体验,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适时的引导,充分挖掘学习潜能,形成学习智慧,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三、新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当成为这种变革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表现,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和指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适当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即兴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总之,传统的化学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学生的学习与未来需要分离。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必修课程较好地体现了初、高中阶段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不仅为学生学习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了基础,而且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高中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选修课程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总目标下各有侧重,设置模块内容的线索有所不同。通过安排不同的课程模块、课程内容和学生活动,力求揭示课程的人文内涵,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的水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学生认知心理的需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才能最终使学生获得自我完善、自我实现。

(作者单位: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下一篇:政治课要教学生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