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凤庆县砚池湖公园规划设计

时间:2022-08-16 06:50:05

云南凤庆县砚池湖公园规划设计

【摘要】本文以凤庆县迎春河项目场地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和探讨了城市滨河保护和区域传统文化在项目中的应用和传承。规划中充分提炼和应用区域文化元素内容,为城市滨河设计注入灵魂。因地制宜,模拟当地植物群落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景观,提升滨河景观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

【关键字】迎春河;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城市滨河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重要作用,河流像城市的根基、生命的灵魂。近年来对于滨河景观的规划设计缺乏全面的认识,仅停留在景观一般美学意义上。但是通过多年的实践验证表明,还应该从更深、更广的层面区把握,利用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河流规划,创造出反映本地独特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风俗文化[1];能够形成多样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城市滨河景观。本文通过对凤庆现状的调查分析为依据,以保护迎春河两岸以及体现当地人文特色为方向,分析了迎春河保护与园区效益的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与现代需求的关系,深入提炼城市河流的自然条件和当地历史文化特征,对于凤庆传统文化在项目中的应用和传承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以此作为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和参考。

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北部凤山镇,现状整体环境呈两山夹一水的格局。两山之间有迎春河从东北向西南流淌,规划面积243500m2,规划全长约为4.7km2,河道宽度在30m-100m之间,河道从上游至下游依次分布居住区、大小工业园区及自然植被。凤山镇是“滇红”茶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茶马文化,也是儒文化的荟萃之地。场地内建于清代的文笔塔以及砚池湖,由于缺乏有效利用开发导致景观单一、主题不突出,且植被杂乱没有形成生态效益导致河岸两边水土流失,使河岸线更为脆弱,景观空间体系破裂,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2]。

2、总体布局

2.1 规划理念

依托现状,融入千年古道文化,保护传统历史风貌,以经济、生态并重的设计理念进行规划。凤庆县的母亲河迎春河源自无量山脉,由西北入,东南出,顾盼其间,静默润泽着凤庆广茂土地。规划以“碧沼腾龙”为设计主题,考虑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在规划思想中融入地方的文化传统,以天地人生、和谐共处、互为共融的理念进行设计,强调景观的精神特质,打造高品质的人文景观生态[3,4] (如图1)。

图1砚池湖公园总体布局图

2.2平面布局

利用山水文化格局把山引入景观之中,借用远山、远景与河面相融合促成城市与自然的对话。本次规划整体布局为“一带三片。“一带”为滨河景观带;“三片”以生态景观区、生态湿地休闲区和文笔塔/砚池湖文化景观区。规划布局以《易经》中的“青龙”、“潜龙”、“见龙”、“飞龙”四个阶段分别展开[5] (如图2)。

(1)“青龙”:滨河景观带从东北向西南流淌的迎春河,形成整个规划的主景观轴线。滨河景观带是规划的开始就像一条“青龙”畅游在迎春河底,去除原有硬质河岸代替生态驳岸,河岸布满黄色迎春、嫩绿岸柳,以及葱郁的河岸草。

(2)“潜龙”:在生态景观区营造有一片人工自然湿地。茂密的河岸植物稳固河床,防止河流冲刷土壤。水生植物净化水源,水清鱼静,鸟飞莺舞,形成动植物自然栖息地。湿地植物浮生水面之上,水中静谧淹没潜龙踪迹,所谓龙潜于渊,阳之深藏。

(3) “见龙”:在生态湿地休闲区有开阔的水面,两岸风光对望相生。隔离周边工业区的污染。种植有大型的乔木,形成屏障隔离附近污水厂的污染。连

片的芦苇荡摇曳多姿,质朴无华,形成一片湿地田园风光。仿佛水龙已出现在田野之上,只等时机就可飞龙而上。

(4) “飞龙”:在文化景观区有一深水面,搭建有青龙桥方便人来过往。同时建有“官亭细柳”景观,双亭倚偎在砚池岸边,等待着迎来送往的人们。深水龙潭中一条飞龙直跃而上,搭乘着青龙桥飞入丛山之巅,直至砚池湖最高点红龟山的文笔塔。

“潜龙”“见龙”“飞龙”寓意求学的阶段。即:潜伏时期(埋头苦读)――初露头角(小有成就)――勤学苦练(追求不懈)――理想实现(金榜题名)。规划布局与当地文化相契合,彰显凤庆当地人才济济,文风昌盛的人文、历史风貌。规划设计中继承文笔塔遗韵传承凤庆风水文化,创造砚池湖与文笔塔一高一低、一阴一阳的理想风水模式。

图2砚池湖公园总体效果图

2.3 功能分区

根据使用功能和景观特点将迎春河滨河景观规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分别为滨河景观带、生态景观区、生态湿地休闲区、文笔塔/砚池湖文化景观区。

(1)滨河景观带

滨河景观带是以整个河流为内容,其中以开端的文昌宫开始到规划桥为主。利用自热植被隔离河岸两边的人为建筑,保护河流的自然清澈。对于硬质的水泥河岸用藤蔓植物垂直绿化,软化硬质驳岸。沿河岸建有常年水位线以上的滨水路贯穿连接了河岸的景观节点,如文韵小广场、凤庆文化墙、以及桂花桥等。

(2)生态景观区

范围从桂花桥到龙吟桥为止,在河岸高差最大的地方分划出一片水域作为湿地保护区。利用生态驳岸的设计,运用植物覆盖,稳固土壤,抑制因暴雨径流对驳岸的冲刷。借用当地“龙湫泛月”的典故,在河岸中心形成“龙秋池”景观。在人工湿地对岸建有用于观景的木质广场,抬高的休闲广场为观赏对岸的人工湿地提供了最佳的观赏地点

(3)生态湿地休闲区

在生态景观区有开阔的水面,滨河两岸高差较为平缓。在常水位与最高水位之间的地带,设有“迎春湿地”景观解决地表经常过湿、水分停滞等问题。建有50米植物保护带隔绝周围道路对湿地的影响。在开阔的水面建有小型的湖心岛供鸟类栖息繁衍。同时建有后备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建设做好准备工作。

(4) 文笔塔/砚池湖文化景观区

文化景观区作为最靠近入城公路的入口区,在河段的末端是大坝拦截砚池湖,形成高原的自然湖泊。从文龟山到河底大坝连接入城公路,在通过河岸相接处建有的“青龙桥”随山坡直至山顶文笔塔,环形的园路布置贯穿了景观节点。同时在入口处设计有“官亭细柳”景观,双亭倚偎在砚池岸边亦可作为该区的焦点景观布置。

3、景观节点设计

3.1迎春拂晓

在规划河段开始是两条沿河岸人工砌筑的岸坡,为了打破人工砌筑岸坡隔离自然水面与人的亲近,岸边种植有迎春花沿河边铺设,黄色的迎春花映衬着清澈的湖面,绿色的垂柳依次排列在河岸两边,利用生态驳岸满足人们的亲水性。

(2)文韵广场

河岸设置两处景观墙分别介绍滨河公园以及文昌宫、红茶和茶马古道文化。自然植被带沿河岸分布,成带状或大片栽植[6]。利用河道坡度形成的台阶划分空间,石头和草坪相间分布,中间设阶梯可以拾级而上。对面的休息眺望台沿地势分布,伸入水面的景观亭、悬挑入水面的临水平台,形成人们近距离地感知或接触到水体的空间。

(3)龙湫泛月

考虑到陡峭河岸容易发生塌方,设计中结合当地地理现状。把原有河道进行改道形成一片宽阔的水域,其中种植湿地植物围合形成天然湿地“潜龙湿地”。利用湿地生态景观稳固河床,防止河水冲刷。在湿地边缘,栽植如蔷薇、枸骨等人不易靠近、枝繁叶茂的灌木丛,作为动物栖息场所[7]。在湿地对岸有弧形木质广场相对,路边园路曲折展开,间隔设置有休息座椅,供人远观潜龙湿地自然美景。设置展示悠远茶文化的广场雕塑,供人了解当地文化。

(4)迎春湿地

利用开阔的水面,营造有“迎春湿地”。沿岸两边种植柳树、杨柳等乔木以及芦苇、葛蒲等水生植物以此来稳固堤岸,保护河堤。在种植有大型的乔木,形成屏障隔离附近污水厂的污染。河岸采取岸采取缓坡入水的形式形成自然岸线,

以水面与陆地的过渡打破僵直的河岸线和保护湿地的多样性[8]。河岸沿线布置,曲折分布的木栈道用于观赏开阔的水面,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景观观赏点。沿河水顺流而下,有湖心岛供水生动植物和鸟类的栖息。岸边的码头、停车场都为人们观赏湿地,亲近自然提供便利。

(5)文龟携笔

进入城区的入口景观,一座文笔塔亭立在红龟山之上,大坝在水面之上蓄积砚池湖水。为了展现当地历史文化景观,重现澜沧江上曾出现的“青龙桥”遗迹。在山间两边各建一亭,重建青龙桥连接山水间。游山步道顺山势而上到达远处红龟山的文笔塔,有平台供人登高远眺。

(6)官亭细柳

参考《顺宁府(县)志五部》中雍正《顺宁府志》卷之三地理的名胜记载“官亭细柳”景观,在入口处设两座古亭倚偎相拥,其间种植有杨柳相依,还原古时送客用柳树留人的含义。亭上有对联写有:“官为民生民为官,柳岸相生迎送客”。古亭中间一个连廊相接,通过连廊走下阶梯来到沿山势搭建的观景平台。眼前开阔的砚池湖,远处高俊的文笔塔都能一览无余。

结 语

凤庆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特色的城市,它也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该项目景观规划主要是以保护迎春河,促进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共同发展为根本。通过对该项目现场调查、文献查阅、资料分析最后到设计实践的运用。本案将地域文化注入设计理念,并设计了以地域文化为代表的历史轴线。通过地域文化的研究分析,提炼地域文化主题,突出地域景观特色和文化特质,才能增强城市景观的可识别性,使城市滨水区景观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与亲水需求。通过对凤庆滨河公园的规划设计的手法,为以后的类似项目提供实际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程丽颖.城市滨水景观与文化元素构成的关系[J].改革与开放,2010,(18):182,183

[2] 顺宁府(县)志,雍正《顺宁府志》卷之三.

[3] 万华.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概述及思考[J].湖南农机,2007,(11):31,32

[4] 吴伟.城市特色――历史风貌与滨水景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5] 友谦.中国风水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

[6] 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119.

[7] 吴锐铮.人工湿地植物浅淡[J].科技资讯,2010,(15):154.

[8] 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J].建设科技,2009(3):57-59.

上一篇:关于工程测量技术应用与发展探讨 下一篇:浅析纤维材料应用于建筑混凝土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