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区域创新主体及其能力体系

时间:2022-08-16 06:39:48

试论区域创新主体及其能力体系

摘要: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过程,就是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地方政府等四大创新主体在社会需要或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协同创新的过程。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为知识创新的主体,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地方政府为制度政策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的保障;信息中介机构为服务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的纽带: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的归宿;社会需要或市场需求是区域创新的心脏,为区域创新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关键词:区域创新;主体:能力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06-0012-05

收稿日期:2008-03-07

区域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地区、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的创新能力,而区域创新能力则来自于区域创新主体。本文拟对区域创新的主体及其能力体系做一阐述。

一、区域创新体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名称也各异,有区域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环境、区域创新系统以及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等多种说法。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Cooke,1996)教授在弗里曼(Freeman,1987)提出并研究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体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进行了较早和较全面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他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创新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Philip Cooke,2001)。

挪威学者魏格(Wiig,1999)认为区域创新系统应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育的教育机构,进行创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顾新,2001)。

王稼琼等认为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在结构上主要都是由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组成。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所处的层次不同,其功能也不同(王稼琼等,1999)。郭传杰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应包括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以生产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为创新主要单元,不同创新单元之间通过关联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空间机构;创新单元通过创新(组织和空间)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影响,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系统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郭传杰,1998)。

罗守贵和徽峰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定区域内与创新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条件所组成的网络体系,是由相关社会主体(政府部门、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等)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区域创新体系不仅包括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还包括政府部门;不仅包括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梁洪波,2003)。

黄鲁成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的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黄鲁成,2000)。赵修为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区范围内,通过有机结合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以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为目的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是有别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中观系统,主要以反映区域创新需要为主旨的系统:它是一种行业系统,即以区域为整体,能较为全面地包容各创新主体(如科研单位、生产单位)、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创新体系;它是一种自反馈系统,即通过系统各创新主体和要素的相互作用,能在系统内部自发、持续地产生出推动创新发展的动力,并形成连锁反应机制,从而有效地进行创新扩散,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赵修卫,2001)。

盖文启、王缉慈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内网络中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在相互协同作用下创新与结网,并融入到区域创新环境中组成的创新体系,它具有开放性、本地化、动态性和系统性等特点。同时,区域创新体系的演化和功能增强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盖文启。王缉慈,1999)。

以上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描述,见仁见智,各有千秋。笔者认为,但凡体系均有构成体系的元素,构成体系的元素不同,体系的称谓也不同。仅就区域创新体系而言,从创新主体的角度,可得到区域创新主体体系;从创新客体的角度,可得到区域创新客体体系;从创新方法手段的角度,可得到区域创新方法手段体系;从创新方式的角度,可得到区域创新方式体系;从创新政策的角度,可得到区域创新政策体系;从创新能力的角度,可得到区域创新能力体系;从创新目标角度,可得到创新目标体系,等等。本文仅从创新主体与创新能力的角度,对区域创新体系进行研究。

二、区域创新的主体

最早研究创新的学者普遍认为创新只在企业中产生。如熊彼特列举了5种创新类型,即创造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现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管理方式(约瑟夫・熊彼特,1997)。不难看出,熊彼特提出的创新主体是企业。

随着创新活动的发展和对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创新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有效手段,不仅存在于企业层面、经济生活领域,而且存在于人类从事的其他社会活动中。目前我国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创新的主体除企业外。还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等(颜晓峰,2000),但并不包括政府。他们认为,政府制定的制度、政策等虽然也影响创新体系的运行,但只是作为创新体系所处的环境起作用,不是构成创新体系的决定因素,不是创新体系的内生变量(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2002)。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任何创新均是在特定的制度政策环境中进行的,创新行为与创新环境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从这种意义上说,政府作为制度创新的主体,其作用不容忽视。总之,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过程就是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与地方政府四大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创新的过程,它们紧密联系,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图1所示。

在四大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高等院校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传播科学知识。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从事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新与科技成果开发。企业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进行先进技术的应用性投资,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发的先进技术及时应用到生产、经营、管理领

域中,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现实的社会财富:进行先进技术的开发性投资,组织研究人员直接进行先进技术的研究,将其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经营、管理领域中,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现实的社会财富。地方政府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发现和确定更加高效的行为规则与制度,规范各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妥善地运用行政权力解决各创新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协调各创新主体的相互关系,营造合作创新的良好氛围;直接投资进行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生产,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搭建一个创新资源共享的平台。信息中介服务机构的创新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信息情报的采集、存储、处理服务,为区域创新提供资源;通过信息情报的传输服务,加速区域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提高先进技术的运用速度。

综上所述,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知识创新主体,是区域创新的源头;地方政府为制度政策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的保障;信息中介机构为服务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的纽带;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区域创新的归宿;市场需求是区域创新的心脏,为创新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三、区域创新能力

何谓区域创新能力,国内外尚未形成共识。有人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即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也有人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指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力。上述观点均强调从应用科技层面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界定。

由哈佛大学波特教授和斯特恩教授联合主持提出的《创新指标》(1999),目的在于评估美国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他们认为,国家创新能力不是竞争力,因为国家竞争力可以通过短期的降低成本等手段获得,而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迈克尔・波特,2005)。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汲取了这一观点,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主要由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以及创新的效绩五个要素构成。

还有的学者根据影响创新理论的三个决定因素(新增长理论、网络方法、学习型区域)的分析,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有区域内知识创造、知识流动的能力,公司间本地结网的能力,参与者持续学习的能力(官建成,刘顺忠,2003)等三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并强调创新是参与者互动学习的过程,区域学习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层次。

笔者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属中观层次的创新能力,既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支撑和具体化,又是区域范围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合与集成。可把区域创新能力界定为: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以加速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地方政府等区域创新行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有效组织、合理调动、优化配置区域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并将其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该界定内涵以下四层意思:

第一,加速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目标。

第二,既不能把区域创新能力归结为某一单项能力,也不能把区域创新能力视作各单项能力的简单相加。各能力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过程中发生的协同作用,必然使区域创新总能力与各单项能力的关系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具体说来,同样的能力要素,因组合方式、连接方式、协调程度的不同,或者会产生1+1>2的效果,或者会产生1+1<2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针对区域创新能力体系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第三,区域创新能力存在于人力、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创新资源的有机结合之中。可以把一个区域有效组织和调动内外部创新资源能力的集合称为区域创新能力空间。一个区域可以有效组织和调动的内外部创新资源越多,表明该区域的创新能力空间越大,区域创新能力越强;反之,一个区域可以有效组织和调动的内外部创新资源越少,表明该区域的创新能力空间越小,区域创新能力越弱。

第四,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主体的能力,区域创新能力体系是区域各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有机整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企业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地方政府是环境优化能力的主要载体,信息中介服务机构是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主要载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地方政府这一区域创新主体体系相对应,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创新环境优化能力共同构成区域创新能力体系(见图2)。

知识创新能力从源头上决定着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笔者认为,对知识创新能力的评估,可从知识创新的投入能力和新知识的生产能力两方面进行。知识创新的投入能力,可用高等院校和独立的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额等指标来度量;知识生产能力,可用独立的科研机构和高校R&D人员全时当量、每万人高校毕业生数、每万人公共图书馆数等指标来反映。

技术创新能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与归宿。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还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机。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技术创新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笔者认为,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估,可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开发能力与技术创新成果产出能力三个环节进行。其中技术投入能力,可用“科技活动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等指标来度量;技术开发能力,可由“设有科技机构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科技活动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技术改造经费占技术活动经费比重”的角度去考察:技术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则可通过“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科技活动项目数比重”、“三种专利申请授权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总销售收入比重”等指标来反映。

区域创新环境,是决定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影响区域创新环境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较为显著的,有政府对教育、科技事业支出的大小,外商直接投资的多寡、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具体说来,区域创新环境优化能力的强弱,可用“教育事业费占财政收入比重”、“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收入比重”、“地区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发生额占该地区GDP比重”和“每万人邮电业务”等指标来反映。

区域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信息中介性机构、地方政府等创新主体能力的高低,而且与知识在各大创新主体之间的流动程度及配置格局密切相关。以往的创新能力评估偏重于对企业与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产出的考察,却忽视对创新系统知识配置能力的评估,无疑是一大缺憾。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界定,系统的知识配置能力(Knowledge Distribution Power),是指一个系统及时向创新者提供信息渠道,使其获得有关知识储备的能力。笔者认为,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不仅包括一个区域及时向创新者提供信息渠道,使其获得有关知识储备的能力,还包括该区域借助一系列中介机构,优化创新资源在各大创新主体间的配置结构,使区域创新能力趋于最大化的能力。区域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可用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占所在地区市场成交额的比重、高校科技经费中企业资金占比、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经费中金融机构贷款占比、每万人互联网上网人数等指标来反映。

将上述四大子指标体系加以整合,便可得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总指标体系,见表1。

上一篇:欧美与日韩企业在华市场战略比较研究 下一篇:豪华竞赛:产业两栖性制造的市场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