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行为习愤的心理分析及养成教育探讨

时间:2022-08-16 09:31:26

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行为习愤的心理分析及养成教育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行为习惯 心理分析 养成教育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是高考应试中的“临界”学生,其行为习惯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本文试图对这些特征进行心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探讨高职高专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对策。

高考是一种与水平性考试完全不同的选拔性考试、甄别性考试。高校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高考中的成绩,主要还是以分数为主。随着高校的扩招及院校升格,高职高专院校所招收的是高考应试中的“临界”学生,他们的文化成绩是比上不足——高考没能上本科线,是一群相对的失败者;而又比下有余——他们还是被高校录取了,没有被高校淘汰。这样的境遇使其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行为习惯具有复杂多样性,管理难度大。通过经常性地用心观察其行为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其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特征。

(一)行为习惯的心理分析

1.自卑感强。通过分析高考录取分数线及各类院校录取批次可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属于第五批录取,与重点本科分数相比一般要低200多分。由于成绩不够理想,感觉受到教师、同学冷跟相待者占相当大的比例,问卷调查“认为老师、同学瞧不起自己”的占58.6%,有自卑感的占48.2%。由此不难看出,高职高专院校有半成以上的学生自卑心理较重。自卑是诱发行为怪异的心理基础.自卑感强的学生往往容易封闭自己的内心,或者采用过激言行进行掩饰。产生自单心理的类型有内发和外诱两种。观察中发现,性格内向、不多言语、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自卑心理比较突出,这是内发性自卑;外诱性自卑是指在交往的人群巾,受到排斥,歧视而诱发的自卑。目前,高等教育还未达到大众化,教育资源不足,唯分数录取是一种相对的教育公平,这是老师、同学排斥成绩不理想同学的根源所在,高中阶段尤为严重。自卑感强的同学如何让旁人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呢?大声说话,做鬼脸,搞恶作剧等行为表现是引起他人注意的有效办法,所以,这些学生往往在各项活动表现m极大的热情,愿意出风头,愿意展示自我。他们以此来寻求心理平衡与心理认同。

2.不良的行为习惯。问卷调查示,好动的学生占43.3%,医学二称缺少某些微量元素也可能引发学生好动,但比例相当少,大多数的好动现象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上课“东张西望,坐不住”的学生占38.9%,这些学生上课没有“坐相”,不专习听讲。当向及“为什么不专心听讲?”有51.2%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太难,58.3%认为自己基础不好,46.6%fl~学生认为学习缺乏兴趣。这些同学在高中阶段,由于严格的课堂管理,学校校纪校规的约束往往还能正常地或心不在焉地听课,而到了高职高专以后,课堂管理相对松散,他们受压抑的性情得到了放松,好动的习性就突现了。

3.渴求尊重。有些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得不到他人尊重,(个别学生甚至尊严几乎丧失)到了高职高专以后,比其他学生更为渴求得到他人尊重。当他们受到尊重时,其潜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当前中小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基础教育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导致广大学生的人格得不到基本的尊重,讽刺、挖苦、打击、排斥等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渴求尊莺成为他们最大的心理需求。

4.爱好交际。绝大部分高职高专学生的交际能力都非常强。我们在做学生作的时候,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发现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特别是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他们能主动上门,找有关单位、企业的负责人,寻求他们对活动的支持。他们豁达开朗,落落大方,不怕遭人拒绝,普遍有着良好的交往心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虽然乐于交往,但还比较缺乏交往的技能,在处理交往中的一些事件时,比较简单,交往能力还有待提高。

5.自律性不强。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往往给人感觉自由、散漫、常迟到早退、不专心等,经常违犯校纪校规,争强、好胜、逆反心理突出,打架、抽烟、上网成瘾等不良行为习惯较为普遍,常人看来,他们属于不好的学生。产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心理原因是这群学生的自律性不强。在与这部分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积极上进,当违犯纪律后,又后悔不已,并向学校和教师承诺,愿意痛改前非,决心相当大。但好景不长,往往是“好了伤疤忘记痛”、“犯了再改”、“改了再犯”,在遵守校纪校规方面呈现反复状态。

(二)实施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职高专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期间学生的心态有着明显的差异,“一年松,二年盲,三年躁”是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较为形象的描述。大一时,学生刚进入大学,与中学学习状况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呈现出“松懈”状态是很自然的;进人大二后,没有了大一的新奇感,也还未到毕业分配的压力,盲目、盲从成了大二学生的基本状态;进入大三,面临毕业分配,这给两年来没有多少学习收获的同学来说,用“临时抱佛脚”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急躁、躁动的基本特征表现得非常明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现象对高职高专学生养成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寻找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1.养成教育目标化。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德育目标倒挂”,即小学生、中学生强调共产主义教育,而大学生强调“不要随地吐啖”等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不得不引起学生管理者深思。目前不少高校缺乏系统的德育目标,养成教育的目标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不相符,因此在养成教育中,确立相对科学的目标,是最基本的策略。进入高校后,一般学生都有十八岁,基本成人了。这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机,在确立培养目标时,必须要有一定的高度,使学生逐步形成共产主义理想并不断地增强新时期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在确保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把培养优秀公民素养作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养成教育的目标必须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就要明确,这些目标可以从校训的解读中让学生感悟。比如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主体是从事教育,要让“为人师表”、“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校训从他们进入师范院校的第一天起就牢牢记住。也可以用学校培养目标和优秀毕业生的基本标准让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和大学几年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基本要求。

2.养成教育制度化。高校的管理相对于中小学来说要松散得多,是一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长期以来,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一直不太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在粗放型管理模式下,没有相应的制度做保障。从中学进入大学,学生的独立意识更强了。中小学那种精细化管理,甚至是“保姆式”管理方式,必然遭到大学生的强烈反抗。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已不断增强,学生不愿意听从学校管理者的唠叨,但他们照章办事的意识已基本形成,因此,养成教育制度化是一种较好的对策。在学习上可以用学籍管理、学分管理、课程管理等制度来引领学生完成大学期问的学业,与此同时培养多种能力和个性特长;在行为习惯上可以制定大学生的基本准则;在思想意识上探究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思想觉悟,建立健全团课制度、党课制度、干部选拔培养制度等。

3.养成教育活动化。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说教只能使学生形成是非观念。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固然重要,但观念怎样转变为行为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化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对策。设计组织养成教育的各项活动首先必须坚持“六定”,即定活动目标、定活动内容、定活动形式、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地点、定活动人员。活动立意要高远;活动目标要立足新时代大学生成才标准;活动内容要丰富,并为实现活动目标服务;活动组织形式要创新,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时间地点要恰当,参与活动的人员要有针对性。其次活动要有计划,要事先制定好活动方案,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

4.养成教育和谐化。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谐才能共生,和谐才能发展,和谐才有生命力。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要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就得从养成教育抓起。在当前大学校园里,不和谐的音符确实不少。当下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等行为习惯与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标准相距甚远,吸烟、、迷恋网吧等现象屡见不鲜。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方式、管理模式与大学生的认可度不协调、不和谐的地方不少,是改变学校的规章制度、培养目标,还是改变教育方式、改变大学生的观念与态度呢?其实,无论是规章制度、培养目标以及教育方式都应该在和谐的前提下加以改进。通过改变与创新,营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环境,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改进与创新,构建和谐的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体验感悟,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才是养成教育的真谛。

上一篇:谈农村高中生的诚信养成教育 下一篇:法官素质与司法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