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78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8-16 09:03:31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78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符合标准的该病患者78例,予中药结合西药等方法治疗,2个月为1疗程。结果 治愈48例,显效15例,好转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0%。结论 中药内服、外敷和内服西药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黄褐斑疗效满意。

【关键词】 黄褐斑;中西医结合;疗法

黄褐斑祖国医学称肝斑或黧褐斑,是发生于面部的黄褐色或褐素沉着斑,常对称而呈蝴蝶状,一般不累及眼睑及口腔黏膜,好发于青年女性,尤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但也可发生在绝经期妇女、未婚女性和男性。皮损表面无鳞屑,边缘清或成弥漫状,无明显自觉症状,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疗法。病因病机:西医尚未完全明了,内分泌异常是本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常见于孕妇、口服避孕药的妇女、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可诱发本病,或患结核、癌肿、肝病、慢性酒精中毒等患者。中医多因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承、肝郁气急、干涩调达。致颜面气血失和而致黑斑,忧思抑郁而生面上。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8例中男27例,女54例。年龄在25~46岁,病程2年以下45例,2~4年35例,4年以上18例。患者中常伴有心情焦虑忧郁,头晕失眠21例,月经不调19例,患者在室外工作14例,少量患者嗜食酱油、咖啡带深色素的食品3例。

1.2 诊断标准[1] 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②无明显自觉症状。③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和孕产后女性。④有一定季节性,夏重冬轻。⑤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色素沉着。

1.3 治疗方法 患者自月经来潮前约7 d起,连续服用化瘀方,待月经来潮后止。月经净后第2天起,连续服用补肾方7 d。化瘀方药物组成:夜交藤、益母草、生山楂各30 g,当归20 g.丹参15 g.柴胡15 g,郁金、香附、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牛膝各10 g,蝉衣6 g,白芷12 g,生甘草10 g。补肾方药物组成:熟地黄、菟丝子、生山楂各30 g,桑寄生20 g,山茱萸、女贞子、旱莲草、仙灵脾各15 g,白芷10 g,甘草10 g。热象重者加栀子15 g,黄芩15 g;E1干者加天花粉12 g;兼夹湿滞者加薏苡仁30 g,赤小豆30 g;兼气虚者加黄芪30 g。两方均为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温服。同时连续口服维生素C 200 mr,/次,维生素E 100 mg/次,3次/d。服药2个月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基本痊愈 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色斑面积消退60%~90%,颜色明显变浅;好转:色斑面积消退30%~60%,颜色变淡;无效:色斑面积消退

2 结果

治愈48例,显效15例,好转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0%。

3 讨论

黄褐斑是主要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褐色斑,为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妇女。发病与内分泌紊乱、药物、怀孕、日光紫外线照射和外用化妆品有关,中医称黄褐斑为“肝斑”,认为其发病主要与肝气郁结,肝肾阴亏,气血不足或瘀血有关,本法治疗方案方药中,柴胡蔬肝解郁、畅达肝气;当归、白芍补血调经、养血柔肝;归芍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为肝用,使气血畅达,肝郁得解;熟地补血滋阴,填精益髓;枸杞子、女贞子养阴益肝、滋阴填精;桃仁、红花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丹皮、栀子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苷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上药合用,共凑蔬肝解郁,调和气血,滋肾益精,活血化瘀之功效。

维生素E具有抗自由基的过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加速皮肤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弹陛,防IE皮肤色素沉着;维生素C可以通过抑制多巴胺的氧化,达到减少黑色素生成的作用;珍珠粉面膜料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营养成份,面部按摩和面膜可以促使毛细血管扩张,改善皮肤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营养和滋润肌肤,补充皮肤水份,促使黑色素消退,达到增白美容之效;靓肤王霜是由多种维生素和白术、当归、熊果苷等多种植物精华精制而成,它能滋润、营养、修复皮肤、延缓皮肤衰老、有很强的驱斑和防晒功能,其内含的熊果苷可竞争陛抑制酪氨酸酶活陛,从而减少黑色素生成,是临床上用于治疗黄褐斑的最有效药物成份之一。上述治疗方案,既考虑了症状之标,更注重发病之本,内服外用,中西结合,各取所长,疗效显著。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2003年修改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3(1):66.

上一篇:十一酸睾酮外用微乳的处方研究和制备 下一篇:甲磺酸罗哌卡因在颈丛麻醉中的效果评价